一、调研目标 自2009年9月,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以下简称水下中心)成立以来,在做好基本科研及大量组织协调工作的同时,一直利用各种机会致力于对外交流、合作。随着对我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认识日益深入和专用工作船项目的开展,这种需求日显迫切。鉴此,根据我院本年度外事计划,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我院水下中心和中船重工第701研究所的船舶专家组团于2010年12月5日—12月12日间对意大利文化遗产部及水下文化遗产相关专业机构、公司和专家进行了实地走访,重点就意大利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专用工作船、GIS在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管理中的应用、意大利出水古船的研究与展示、意大利水下考古的概况和相关组织管理方式等问题进行专题调研。报告如下。 二、交流成果 在意方专家的大力支持下,此次调研实地走访了意大利文化遗产部、航海历史博物馆(Naval Historical Museum of Santa Marinella)、N.A.U.S.I.C.A.A.中心及相关古船研究和船模制作中心等专业机构,会见了Mario Mazzoli、Flavio Enei、Luigi Fozzati 、Daniela、Maria Grazie Fichera、Claudio Moccheggiani、Stefano Grenci、Gilberto Penzo、Stefano Medas等一批专家学者及相关管理人员。交流成果丰富,达到预期目的: 1、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专用工作船 意大利的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工作门类繁多、范围较广,既包括内陆的河流湖泊,也包括港口码头、近海远海,甚至对洞穴、下水管道也有涉及。其具体工作多围绕项目展开,而不同的项目,或在同一项目的不同阶段都有不同的研究主题,会涉及到不同的研究方法,也就需要配备不同的设备组合(包括船只)。到目前为止,意大利尚没有专门用作水下考古的船只,如有需要,多通过租借或合作的方式从专业海洋勘探公司获得。例如,意方正在进行的Archeomar项目(the Archeomar Project)便由Nautilus Scrl公司领导的八家公司成立了ATI(Associazione Temporanea d’Impresa)联合体,这些公司在设备供给、船只提供(如Minibex号, Janus号 和 Coopernaut Franca号)、人员配备上有力保障了项目的顺利开展。意大利作为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较为发达的国家,尚未配备专用工作船,一方面与经费紧张,想拥有自己专业工作船的愿望较难实现有关;另一方面与其项目开展所依托的这种合作体制能保证基本需求,而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本身所需船型具有多样性也有很大关系。不过,据意方介绍,法国、西班牙、葡萄牙、希腊、以色列等国家已经配备了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专用工作船。 从船型来看,意大利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所用船只一般为长20-30米的百吨级船,很少使用大船,根据工作需要有时也会租用大船作为海上平台使用(图一~七)。 
 图三
  从工作船的设备组合看,船只上都装备有用于海上考察的现代化复杂仪器,如旁侧声纳,多束波扫描仪,浅地层剖面仪、磁力仪、遥控操作船(ROV)、两人潜水艇等,也包括固定、安装、吊放这些仪器的相关设施(图八~十)。

 从工作船的人员配备看,除船员外还有包括管理部门官员、水下考古学家、出水文物保护人员、地理学家、地质学家、技术人员、潜水员及志愿者等,高达120名(表一)。
表一:2004年至2005年勘探海上作业人数统计 |
人员分类 |
工作天数 |
考古学家 |
445 |
ROV操作员 |
326 |
测量员 |
254 |
潜水员 |
196 |
当地热心人士 |
114 |
地球物理学家 |
96 |
地貌地质学家 |
93 |
技术人员 |
65 |
水压技术人员 |
54 |
管理部门官员 |
135 |
部级官员 |
31 |
国际地貌学家 |
31 |
总计 |
1840 |
总之,意大利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所用船只类型较为多样,在具体工作中多使用现代化的仪器设备,同时在人员配备上体现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 2、GIS在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和管理中的应用 地中海是一个重要的水下文化遗产区,有关水下文化遗产知识的传播和精确位置是确保其保护和管理的基本要素。因此意大利的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极其注意发挥GIS在保护、研究、管理中的作用 以Archeomar 项目为例,在GIS的应用中,水下考古学家首先依据遗址类型、遗址时间、完残程度等设计一系列信息采集标准,并编制统一的调查登记表格,工作人员据此对遗址信息进行采集、汇总。主持机构进一步组织专家对采集信息进行甄别、分类。在将相关图纸数字化和GIS分类框架建立的基础上,分类填写遗址的属性数据表格并生成图像数据(共由卫星影像、地形图、行政区划图三层组成,可根据需要分层显示)。这类资料不但可明确水下文化遗产资源的数量、位置及其分布状况,其在研究、保护、管理中的优势也相当明显(图十一)。在GIS系统内,不但可以对河流\海岸变迁(图十二)、古地图复原(图十三)进行方便的对比研究,还可以根据遗址点的分布状态和密集程度划分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区(图十四),这对于水下文化遗产管理部门的科学决策有着重大意义。




据介绍,Archeomar项目立项以来威尼斯地区共确定1100多个水下\陆地遗址点,其中75%为陆地型,10%为河流型,15%为海洋型。在文献等搜集中,共发现相关古代文献7200份(主要分布于15-16和17-18世纪两个阶段),经筛选共有348份文件被选用,在系统中还将根据这348份文件的有效性进一步予以分类。从整个项目来说,已经进行工作的意大利南部四区共发现水下遗产点778处,如包括后加的北方二区,则达1800—2000处。 3、水下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展示 意大利水下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展示也开展的有声有色。意大利有名的航海历史博物馆(Naval Historical Museum of Santa Marinella)位于距离罗马70公里的Santa Severa,是一个县级博物馆,也是意大利唯一的航海专业博物馆。在中世纪时,Santa Severa曾是意大利沿海一个重要的港口,该博物馆所在的古堡本身就是重要的与海洋贸易紧密相关的文化遗产(图十五)。

该博物馆通过古代沉船的收集、复原,航海史的研究,国家文化遗产部的项目支持,配合以适当的声光电现代化展示技术,极大了提高了自身建设,使其成为一个规模小、成本低但内涵丰富、效果突出的博物馆。同时,十分注重对于青少年的教育,馆长Flavio Enei博士说,他们认为“孩子是意大利唯一的未来”,如何成功的将相关发现和研究成果展示给青少年是他们的重要工作。例如该馆对古船应急排水系统的研究复原和展示(图十六),利用风扇吹帆展示古代帆船技术的模型(图十七),就特别直观、生动而又造价低廉。 上述努力,使得这个规模很小的县级博物馆每年拥有4万余人的游客量,成为意大利航海知识教育的重要基地,还因其对基础研究的重视而成为重要的专业博物馆,使展览陈列与学术研究相得益彰。


4、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制度 长期以来,意大利的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及相关制度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也是如此。在水下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意方强调“预案”意识,在后续准备尚未妥当前,一般不进行主动发掘工作;一旦开展工作,则注重标准和规范的统一,这对于按计划、分步骤的成果积累具有明显优势。 意大利的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由国家主导、统一部署,由各个大区和相关专业机构共同完成,但其经费来源渠道并不单一。以威尼斯的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为例,其中仅有5%是意大利文化遗产部提供的,而剩余的95%分别由各级政府的公共资金、公司、个人提供。他们还特别注重国际合作,与相关专业公司也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制度。意大利正在进行的Archeomar项目就由八九家专业公司组成,其中包括了意大利的NAUTILUS、SINERGIS,法国的COMEX等著名公司。此外,意大利的水下文化遗产登录制度也具有很长的历史,同时还拥有一支专门的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宪兵队伍。 三、认识思考 此次调研,我们深感虽然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部分国家同行业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当然,我们也不该妄自菲薄,在事业的起步发展阶段存在问题也属在所难免。多做交流、寻找差距、迎头赶上是大力发展我国水下文化遗产事业的应有态度。
1、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对工作船的需求具有多样性 目前,我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船的可研工作已经逐步展开,并且形成了大船、小船两种思路(初步报告已报国家文物局)。虽然意大利水下考古行业尚未有专用船只,但是配置一条性能稳定、设备先进的工作船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无疑可以极大促进我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发展。同时,由于水下文化遗产内涵的复杂性和所处环境的多样性,无论大船、小船都不能“毕其功于一役”,我们不能期望建造一条船能够满足我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所有需求。 2、统一标准,加大调查力度,强化“国家主导”的工作模式 水下考古开展二十多年来,家底不清、资料不齐仍然是我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一个基础问题,这对相关的研究、保护、和管理工作极其不利。强化“国家主导”的工作模式,以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为依托,制定统一的标准,加大调查力度,有计划的积累资料;对既有资料进行收集、汇总、整理;尝试建立囊括全国各类水下文化遗产的GIS系统,不但可促进基础研究,也可提高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目的性。 3、注重基础研究,加强规程、规范、标准建设 在工作环境、技术手段、经费投入方面,水下考古与田野考古相比有较多不同,然而作为考古学在水下的延伸,其在基本理论、研究取向、研究目标上具有内在一致性。因此,注重基础研究,扩大研究范围,加强水下考古的相关规程、规范、标准建设;加强水下考古与田野考古的沟通交流,努力缩小两者差距,使其做到均衡发展,将是促进我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一步发展的合理思路,也是判断我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 4、突出多学科合作,注重国际交流 在与“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协调小组”紧密合作的基础上,注重与技术部门\公司的合作,使用、引进、开发现代化的水下设备和水下技术,最大限度的克服工作环境的局限性(如能见度低、潜水时间短、危险性高等);进一步深化“走出去,请进来”的对外交流合作,通过召开\参加国际会议,派员参与国外相关水下文化遗产项目,邀请专家来华讲学等种种具体形式,互通有无、取长补短,既是我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从无到有的经验总结,也是进一步深化提高的有效途径。 附件:意大利Archeomar 项目(the Archeomar Project)简介 一、项目概况 Archeomar项目创立于2004年,预计2020年结项,历时达16年之久。项目的主要目标是编纂一个登记簿,记录意大利(首先是南部Campania, Puglia, Basilicata ,Calabria四个大区)周边海域的水下文化遗产的位置和相关资料,并最终推进水下文化遗产的管理。根据计划,将分收集已经出版和未出版信息、海上绘图和印证、收集信息的验证和分类、传播成果等四个阶段进行,简而言之,就是采用现代跨学科考古学研究的方法,在水下文化遗产这个特定领域寻找一个共同目标,并予以实现。 二、分阶段介绍 第一阶段:收集管理部门、研究机构和其他档案中可获得的书目材料和信息;创建初级电子记录并建立数据库;资料数字化并初步建立项目地理信息系统(GIS)。GIS是一种空间电子档案馆,可存储所有收集的信息和数据,囊括从文献研究到海上实测所产生的所有文件资料(文件、影片,照片,声波图,轮廓,数据等)。该项目GIS在ESRI ArcGIS软件平台上予以实现。 第二阶段:为海上勘探阶段,主要通过三艘科学考察船进行,船上都装备有现代化的复杂仪器,如旁侧声纳,多束波扫描等。文件材料的记录使用Super Achille号安装的三台水下机器人(ROV)及一艘两人潜水艇。人员配备方面,除船员外还有水下考古学家、地理学家、海洋地质学家、技术人员和ROV操作人员。该阶段的研究主要包括文献研究、海上研究两个方面。范围包括水下文化遗产分布丰富的南部Campania, Calabria, Puglia和Basilicata四个大区。 第三阶段:为遗址的分类和确认阶段,意在保证数据质量。此项工作由一个国际专家和研究人员组成的小组进行指导和监督。并安排有两个有关GIS应用、海洋地球物理学的技术课程,还组织各地方管理部门的官员学习。此阶段的研究重点在于分类系统的建立,水下文化遗产的分类与保存状况的评估间建立关联,并且据此进一步完善GIS系统。例如,该项目在Campania海岸附近进行了为期114天的海上勘探,共确定了90个考古遗址,其分类情况见下表。
Campania: Princip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ites
(Campania遗址主要特征) |
DEPTH
(深度) |
RISK LEVEL
(危险等级( |
COMPLETENESS
(完整情况) |
TYPOLOGY
(类型) |
0-12 m |
33 |
HIGH
(高) |
31 |
COMPLETE
(完整) |
24 |
SHIPWRECK
(沉船 ) |
28 |
12-50 |
29 |
MEDIUM(中) |
6 |
INCOMPLETE
(不完整) |
63 |
OTHER TRANSPORT
(其它交通工具) |
7 |
50-100 |
19 |
LOW
(低) |
53 |
TO BE VERIFIED
(有待确认) |
3 |
STRUCTURE
(建筑物) |
19 |
OVER 100 m |
9 |
|
|
|
|
GROUP OF OBJECTS
(成组物体) |
15 |
|
|
|
|
|
|
SINGLE FIND
(单独发现) |
21 |
第四阶段:为传播成果阶段,注重青少年的教育培养。意大利人认为,孩子是意大利唯一的未来,此项目将出版一系列的书籍,并通过召开工作研讨会的方式宣传研究成果,同时印制传播宣传册、海报、CD、WEBGIS等。其中,还为负责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的警察部门创立了50张SD卡,存储卡包含项目数据的地理信息复件,并包括753个确定遗址,这对于管理和保护水下文化遗产至关重要。 三、已有的数据及成果 GIS在Archeomar项目的作用十分突出,可以说是GIS在意大利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应用情况的集中展示,虽然项目刚刚进行了6年,但也已取得了大量成果。 水下考古专家依据遗址类型、遗址时间、完残程度等设计一系列标准,据此对遗址信息在GIS系统内对相关数字化图纸(图纸共由卫星影像、地形图、行政区划图三层组成,可根据需要分层显示)进行标注并予以单独编号(即遗址的身份号码,如169号),点击169会产生一记录遗址相关属性数据的表格,进一步点击表格,则凡所输入信息都会分别显示。 GIS在研究、保护、管理中相当方便,统计功能也相当强大,其中在数据表达、河流\海岸线变迁、古地图复原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据介绍,项目立项以来威尼斯地区共确定1100多个水下\陆地遗址点,其中75%为陆地型,10%为河流型,15%为海洋型。在文献等搜集中,共发现相关古代文献7200份(主要分布于15-16和17-18世纪两个阶段),经筛选共有348份文件被选用,在系统中还将根据这348份文件的有效性进一步予以分类。从整个项目来说,已经进行工作的意大利南部四区共发现水下遗产点778处,如包括后加的北方二区,则达1800—2000处。 四、主要特点 1、采集数据的标准和格式要统一,有统一的登记表格,保证数据质量。 2、所有数据都可分层显示,根据不同的需要,可分层调取数据用于研究、保护和管理。 3、突出保护和监控,如一般与重点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区的划分(主要有同心圆型和区块状两种方式)。 4、充分注意可扩展性和可修改性,其中可扩展性可以保证20年项目的延续、补充方便,可修改性则针对项目设计的不同阶段,随时校正信息。(仅供参考,严禁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