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概况      |      文件与研究      |      项目与博物馆      |      培训与教育      |      合作交流      |      国际、国外组织
 新闻图片

章节导航
相关链接


“南海Ⅰ号”考古发掘工作进展顺利


  2014-02-12

  2013年11月,由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广东省博物馆、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联合承担的“南海Ⅰ号”沉船考古发掘与保护项目正式启动。经过60个工作日的辛勤努力,包括平台建设、水电改造、运输测绘天车建设、新风系统建设等工作内容在内的发掘平台建设已基本完成,为后续考古发掘及出水文物保护工作的平稳开展提供了支撑。
  随着发掘支撑平台和出水文物保护工作的逐步到位,“南海Ⅰ号”考古发掘工作正式开始。鉴于此类发掘尚无先例,发掘人员以实验与探索的态度,首先以沉箱东南角为基点,布设2个6×6米探方,分别编号为T0101、T0102。严格按照田野考古相关要求、规范开展发掘工作,并注意总结发掘中遇到的诸如发掘方式、编号系统、测绘技术、文物保护等相关问题,以便于及时调整完善“南海Ⅰ号”项目方案、预案。目前,已基本完成T0101、T0102表土(扰乱层)清理,并全面提取记录此层文物标本,如瓷片、铜钱等,为“南海Ⅰ号”考古发掘的全面开展奠定了基础。
  出水文物保护是“南海Ⅰ号”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考古发掘正式开展的先决条件。考古队已根据实际需要,完成了脱盐池、临时库房及多材质出水文物现场保护实验室的建设和试运行。随着“南海Ⅰ号”考古发掘工作的逐渐深入,考古与保护人员将开展现场的即时保护,按照既定考古发掘和出水文物保护方案、预案系统进行工作。
  “南海Ⅰ号”是一艘宋代沉船,其发现与研究的历史几乎与我国水下考古事业的发展史同步,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国家文物局和学术界一直十分重视相关考古工作,局领导和文保司多次听取工作汇报,提出了许多具体要求。考古队也数次邀请国内考古学家聚会,讨论工作方案。发掘开始后,严文明先生,李水成、赵辉教授等亲临发掘现场,在肯定既往工作的同时,还从发掘方式到课题研究都提出了大量宝贵意见。随着整体打捞的实现,“南海Ⅰ号”实际上已由水下考古变为田野考古,并带有较多的“实验室考古”色彩,因此对考古发掘的精确度、信息采集的系统性以及其对水下考古理论、方法、技术的贡献都会有新的要求。


南海Ⅰ号考古发掘现场


南海Ⅰ号考古发掘队员对探方进行测绘

 

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    建议最佳浏览状态1024x768以上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高原街甲2号    电话:(010)84636599  京ICP备05069028号
Powered by 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