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概况      |      文件与研究      |      项目与博物馆      |      培训与教育      |      合作交流      |      国际、国外组织
 新闻图片

章节导航
相关链接


宁波“小白礁Ⅰ号”沉船遗址2012年度水下考古发掘圆满结束


  2013-02-05

  7月11日,随着最后一批省外水下考古队员撤离宁波,宁波“小白礁Ⅰ号”沉船遗址2012年度水下考古发掘圆满结束。
  据悉,宁波“小白礁Ⅰ号”沉船遗址位于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石浦镇渔山列岛海域的北渔山岛小白礁畔,在2008年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和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开展浙江沿海水下文物普查时首次发现,2009年对其进行了重点调查。2011年4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复立项发掘:计划2011年完成遗址表面清理,2012年完成船载文物发掘,2013年完成古船船体发掘。其中2011年度发掘已按计划如期完成,2012年水下考古发掘情况简介如下:
  2012年度水下考古发掘是在国家文物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浙江省文物局和宁波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的领导下,由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开展,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合作支持,并调集全国各地水下考古与科技保护力量、雇用职业潜水台班等共同参与。发掘现场工作人员共31名,设队长、副队长、技术指导和安全总监各1名,下设发掘组(内设资料、测绘、摄影三个小组)、文保组、设备组和后勤组,各组分工合作,工作有交叉,可根据发掘进度和需要进行适度调配。
  2012年度水下考古发掘于5月11日正式启动,开展前期的物资采购、设备调运、车船租赁、人员集结以及相关手续办理等准备工作。6月4日,进入潜水发掘阶段,依基线、按探方(2×2米规格)自上而下逐方、逐层发掘,发掘中采取高氧轻潜和KMB管供相结合的潜水方式,使用水下气压式抽砂设备和高压水枪清理遗址埋藏堆积。7月11日,按计划顺利完成年度发掘任务。
  经过为期1个多月的水下考古发掘,来自北京、山东、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海南等地的31名水下考古队员们共下水作业360人次、总潜水时间超过18000分钟,基本完成了遗址主体——沉船船体之上埋藏堆积的发掘清理和船载文物的提取出水,发掘面积约160平方米,出水文物134件,其中青花瓷87件、五彩器9件、陶器8件、铜器3件、紫砂壶1件、酱釉器盖1件、青砖1块、石板24块以及植物果核若干,并科学、规范地同步完成水下摄影摄像、测量绘图、检测样品采集和现场文物保护等工作。此外,完成了对船体的形式结构、规模尺寸、木料用材、船板层数、腐朽程度等基本保存状况的客观评估,为明年船体发掘和现场保护提供客观依据和对策分析。最后,对沉船遗址进行暂时性回填保护。
  在本次水下考古发掘中特别值得提及的是:考古队员们成功布设了集“水上—水下通话扬声系统、水上—水下监控摄像系统、水下照明灯阵、短基线技术等前沿科技”于一身的“水上—水下监控指挥平台”(总控室),并有效运用于“小白礁Ⅰ号”沉船遗址的水下考古实践,这在国内尚属首次;发掘中还普遍使用高氧双瓶的轻潜技术,成倍地增加了滞底潜水时间,大幅度地提高了水下作业的工作效率和安全系数。
  在水下考古发掘期间,中央电视台于6月24日、26日和27日进行了三次现场直播,客观记录了“小白礁Ⅰ号”水下考古发掘的经过、方法、技术、设备、出水文物、文物保护以及队员们的风采等基本情况,境内外多家媒体也进行了相关报道。
  根据总体工作计划,“小白礁Ⅰ号”沉船遗址2012年度发掘工作完成后,将及时编写年度发掘工作报告,还将择机召开“小白礁Ⅰ号”古船船体科技保护论证,编制完成古船船体科技保护与复原方案并上报。2013年5至7月,将继续开展“小白礁Ⅰ号”船体发掘工作。船体发掘出水后,拟在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内边修复边展示,让公众共享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成果。











































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    建议最佳浏览状态1024x768以上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高原街甲2号    电话:(010)84636599  京ICP备05069028号
Powered by 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