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区白洋淀区域及燕南长城考古”完成田野工作


  2021-07-09

  2017年4月1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为贯彻落实这一重大决策,更好地服务与推进新区建设,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承担了“雄安新区白洋淀区域及燕南长城考古”项目,并与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组成联合考古队,自2020年12月到今年5月,分两个阶段开展了考古调查和勘探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由于此前的工作和文献资料都很有限,新区建设又时不我待,因而本项目实施难度较大。在细致分析调查成果和梳理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考古工作人员对长城资源调查所认定的燕南长城遗址及其可能经过的区域进行了全面勘探和局部解剖。沿白洋淀大堤及大清河北堤自西向东,共划分了5个探区,全长70公里,勘探面积约25万平方米。在第一、第二探区内探明墙体4段。1、2、3号夯土墙体位于第一探区,均在容城县黑龙口村,基本呈东西走向,断续分布。1号墙体尚存于地表之上,长60米,宽7米,残高 0.6—2.5米,夯层厚0.1米。2号、3号夯土墙体位于地下,分别长约30米、320米,宽4.5—7米,厚 0.2—0.7米,夯土距地表深0.2—0.8米,夯层厚约0.1至0.2米,系平地起夯,未发现基槽,无版筑痕迹和夯窝,其土质坚硬,呈黄褐色。由于未发现包含的遗物和其他可供断代的遗存,参照以往的研究成果,推断1、2、3号夯土墙体的年代应为战国。4号夯土墙体位于第2探区,西起安新县山西村南,沿新安北堤向东延伸,在涞城村西南消失,东西长3850米,宽约3米,方向122°。大部分夯土叠压于硬化路面之下。夯土距地表0.7—0.8米,厚1.5—2米,土质较为致密。考古人员对位于申明亭村南的断面进行了清理,清理区域位于新安北堤的北侧,东西长约27米,发现现代路两条,现代坑4个,夯土墙体一条。墙体大部分被硬化路面叠压,宽度不详,根据地层内出土遗物推测该墙体的年代为明代。
  本次考古工作,基本摸清了雄安新区燕南长城遗存基本情况,完成了既定工作目标。目前,项目组成员正在开展室内整理工作,全力以赴编写考古工作报告。


田野考古工作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