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组织召开2019年度业务交流与成果评选汇报会


  2020-03-26

  1月16日至17日,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在京组织召开2019年度业务交流与成果评选汇报会,共有28位业务人员汇报了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2019年在文物保护工程项目和科研项目的进展以及形成的部分期刊论文、著作成果。会议由副院长乔云飞主持,院党委书记解冰、副院长许言出席会议。会议邀请了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原院长刘曙光,北京科技大学教授郭宏,北京化工大学教授王菊琳,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李季,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研究员姜波,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乔梁、杨新进行点评。


主持人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 副院长 乔云飞

  1、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的几个关键问题

  于冰介绍了《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的几个关键问题》研究成果。

  在2017年《中共中央关于建立国务院向全国人大报告国有资产管理情况制度的意见》背景下,文化文物领域和国有资产管理领域都启动了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和报告制度建设。该文针对文物资源资产的特殊性质,以管理学、经济学、法学、财政学等多学科理论为支撑,借鉴国际公共管理最新成果,澄清文物资源资产议题的本质目标,厘清我国国有文物资源资产产权现状的历史成因与改革难点,辨析国有文物确权的功能,提出文物行政管理体制与国有文物资产管理体制的区别,指出文物资产管理体制在文物保护体制改革中的基础性、全局性和系统性影响。


文物研究所 于冰

  2、我国文物调查制度与实践思考

  刘爱河介绍了《我国文物调查制度与实践思考》研究成果。该文系统回顾总结我国文物普查调查的法律制度建设和实践发展脉络,指出法律制度的重要基础保障作用;系统分析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和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的基本方法、实施标准、组织架构、成果特征,比较二者异同点,指出我国开展普查工作的体制优势和现实困境;针对我国文物普查调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优化制度设计、数据动态更新、加强成果深化利用等方面提出思路和对策。


文物研究所 刘爱河

  3、明长城砖砌空心敌台类型与分期研究—以“蓟州镇”、“真保镇”为中心

  张依萌介绍了《明长城砖砌空心敌台类型与分期研究—以“蓟州镇”、“真保镇”为中心》研究成果。该文通过对华北地区(京、津、冀)明长城砖砌空心敌台的建筑结构和出土文献进行全面梳理,运用考古类型学的方法加以分型定式,为明长城砖砌空心敌台建筑年代这一较重大的学术问题,提出了较为可靠的分期方法与结论。


文物研究所 张依萌

  4、Exploration Method of Stone Statue Based on Nondestructive Testing Technology-Taking XinchangMaitreya Statue as an Example

   (基于无损测试技术的石像病害检测方法-以新昌弥勒像为例)

  葛川介绍了《Exploration Method of Stone Statue Based on Nondestructive Testing Technology-Taking XinchangMaitreya Statue as an Example》研究成果。该文结合浙江绍兴市新昌县大佛寺石窟弥勒大佛风化空鼓程度的检测要求,对检测技术进行筛选。通过选用红外热成像与微波湿度法开展综合无损检测,并对检测点和检测过程的高清采集数据归档。根据两种方法获得的检测分析结果基本吻合。


科研与综合业务处 葛川

  5、辽代庆州白塔佛经用纸与印刷的初步研究

  王珊介绍了《辽代庆州白塔佛经用纸与印刷的初步研究》研究成果。作者简要概述了庆州白塔佛经存放历史背景、辽代造纸和印刷的整体状况,将其与应县木塔、天宫寺塔出土辽经的印刷情况做了共时比较,并归纳和梳理了已有佛经印刷信息。通过对部分样品观察和实验分析,该文提出,在造纸方面,初步认为佛经用纸纤维原料主要为大麻和构皮,经过纸帘抄造,部分浆料制备过程中利用石灰水和草木灰水浸泡处理,纸张被施胶或涂布加工,整体上与中原的造纸方法相近,属于北方造纸体系,是一种质量一般的书写印刷用纸,反映出辽代中期造纸工艺及水平状况虽不及北宋,但也发展得较成熟完善。


文物保护修复所 王珊

专家点评:姜波、王菊琳


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研究员 姜波


北京化工大学 教授 王菊琳

  专家认为,《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的几个关键问题》一文提出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应回归公共管理,剖析国有文物资产确权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提出国有文物确权功能,以及构建资产管理在属地管理、央地事权划分、文物活化利用等方面的基础作用。刘爱河《我国文物调查制度与实践思考》一文从法律制度层面全面分析文物普查调查工作,从实践层面分析目前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并为文物调查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了针对性对策建议。上述两篇文章对于推进文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文物事业向法治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和重要价值。

  《明长城砖砌空心敌台类型与分期研究—以“蓟州镇”、“真保镇”为中心》一文用考古学方法对华北明长城建筑进行系统研究,梳理分析了蓟州镇、真保镇空心敌台木梁架型、券室通道型和中心室外回廊型三种类型,而且随着时代的变迁从隆庆时期到崇祯时期,该文对长城建筑结构的深入研究、长城保护维修工作提供了依据。

 《Exploration Method of Stone Statue Based on Nondestructive Testing Technology-Taking XinchangMaitreya Statue as an Example》一文采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和微波湿度技术综合判断石质文物病害,在无损分析检测方法方面具有创新性,希望今后继续推进分析检测机理方面的研究。

  目前国内对于庆州白塔佛经多集中于雕版印刷和佛经装帧研究方面。《辽代庆州白塔佛经用纸与印刷的初步研究》一文对辽代佛经纸张进行了深入分析,此项研究对了解辽代印刷术和造纸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6、茶胶寺庙山五塔保护工程研究报告

  黄雯兰介绍了《茶胶寺庙山五塔保护工程研究报告》研究成果。该书在对茶胶寺及其保护项目、庙山五塔及其保护项目概述的基础上,突出了此项工程定位是以排险加固、现状整修为主,保证建筑结构安全,修复原则是最大限度的保存建筑“未完成”、“废弃”的历史信息,新材料应用以可逆性为原则,为日后改进留有余地,最大限度地保护庙山五塔真实性。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促进中柬人员的能力培养和国际交流。上述做法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吴哥古迹保护协调委员会(ICC-Angkor)的肯定,认为“庙山五塔的保护修复理念和方案,完全符合《吴哥宪章》的相关规定和要求”。


国际文物保护与合作中心 黄雯兰

  7、时间的礼物•画给孩子的世界文化遗产

  赵瑗介绍了《时间的礼物•画给孩子的世界文化遗产》研究成果。该书以40处遗产地的申遗文本技术文件作为主要依据,以文化内涵与遗产类型进行了11个展示单元的分类,包括贯通中国的水陆大道,伟大的建筑群落,沉睡的地下宫殿,皇帝的遗产,石窟里的众生相,古往今来的城市、村镇,农耕时代的科技,消失的文明,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因地制宜的民间建筑,神仙与圣贤的居所。该书涉及5大知识专题、800多处知识点、1000多幅手绘插图的成果。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中心 赵瑗

  8、中国运河志•附编

  冯辽介绍了《中国运河志•附编》研究成果。《中国运河志》全志书共9卷11册,1400余万字,采用方志体例、以分类叙事的方式全面记述中国运河历史文化。为更好地促进遗产保护领域的学术研究,实现专业技术成果的转化,其中《中国运河志•附编》50万字,由《总篇:一个玉汝于成的传奇-中国大运河申遗述论》《大运河遗产保护与管理总体规划(2012-2030)》《中国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文本》《中国大运河遗产管理规划》四部分内容组成,完整地展现了中国大运河申遗过程中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和申遗成功后对大运河工作开展情况的系统回顾和展望。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中心 冯辽

  9、海洋出水铜器的腐蚀与保护

  田兴玲介绍了《海洋出水铜器的腐蚀与保护》研究成果。该书概述了国内外海洋出水铜器的保护进展,以及国内外去除凝结物、清洗脱盐、除锈、缓蚀封护、修复与复原等保护步骤;突出介绍了海洋出水文物脱盐设备的设计研发及应用,并例举了国内外出水铜器保护的典型实例。结合我国海洋出水铜器自身的腐蚀状况特点,以电化学腐蚀理论为指导,在防腐蚀控制的实际操作中筛选材料、改进工艺,并结合工程实践,提出了海洋出水铜器保护措施。


文物保护修复所 田兴玲

  10、库木吐喇石窟已揭取壁画保护修复研究报告

  张晓彤介绍了《库木吐喇石窟已揭取壁画保护修复研究报告》研究成果。该书基于库木吐喇石窟窟群区第10、11、12、14、15、16、38、61窟135幅近100㎡已揭取壁画的保护修复实践而成。书稿内容涉及库木吐喇石窟壁画的整体价值、壁画原始洞窟研究、壁画现状与评估、保存环境、病害机理简析、修复试验、方案设计、修复过程、档案建设及安全、预防性保护等。对部分原始洞窟的研究,弥补了这批壁画缺乏原始资料、难以判断揭取前保存现状、真实价值的缺憾,也对部分已经修复完成的壁画进行了重构研究,提升了文物本体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教育培训学院 张晓彤

  11、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藏墨迹精粹

  赫俊红介绍了《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藏墨迹精粹》研究成果。该书包含早期晋唐墨迹(如高僧研习经典的注疏、署具年款的职业写手抄经、唐宫廷写经),晚期墨迹的大宗是清代作品,还有少量明代、民国及建国初的名家作品。晚期墨迹作品以装帧形制,如横向展开的手卷、横幅、经折,纵向悬观的立轴、条屏、对联,案头翻阅的书札册页,作为编纂的逻辑线索。该书共选取各类兼具文化和书艺特征的代表性作品100件套。


文献研究室 赫俊红

专家点评:乔梁、郭宏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员 研究员 乔梁


北京科技大学 教授 郭宏

  点评专家认为,《茶胶寺庙山五塔保护工程研究报告》一书体现了中国实践做法与国际保护修复理念的结合,体现了援柬中国队多年的工作与研究成果。希望今后在国际化宣传方面加大力度,陆续出版柬文、法文、英文等版本;《时间的礼物》作为国内首部系统性介绍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科普绘本,其题材、形式都较为新颖,价值导向较强,以文化内涵为主线,拓展了书稿的趣味性、专业性和可读性,为文物价值挖掘与展示、促进文物活起来、普及世界遗产理念起到了非常好的示范作用,7.8万册的图书销量,充分说明该书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中国运河志•附编》作为国内首次出版发行的遗产规划、申遗类著作,面向社会、公众认识和理解世界文化遗产价值做了有益探索和尝试,本书具有较高的创新引领和传播效应;田兴玲的《海洋出水铜器的腐蚀与保护》、张晓彤的《库木吐喇石窟已揭取壁画保护修复研究报告》是对相关文物保护修复的一次较为完整、深入的综合研究和过程呈现,对从事相关文物保护研究和工修复实践人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赫俊红《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藏墨迹精粹》一书对百余件零散的墨迹作品,按照一定思路和逻辑进行编纂,所选墨迹品类丰富、代表性强,并对作品内涵和价值进行多方面发掘和深化认知,今后建议增加“院藏”方面的研究内容。

  12、援乌兹别克斯坦花剌子模州历史文化遗迹修复项目

  王晶介绍了《援乌兹别克斯坦花剌子模州历史文化遗迹修复项目》成果。2016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经采购将本项目(EPC)工程总承包任务交由我院承担,包括全部建设内容的设计和施工工作,项目于2017年4月正式开工,2019年12月竣工。项目内容为:对花剌子模州希瓦古城内的阿米尔·图拉经学院和哈桑·穆拉德库什别吉清真寺进行修复,并对上述建筑物周边环境进行整治。经学院建筑面积3000㎡,占地面积2730㎡;清真寺建筑面积188㎡,占地面积300㎡;周边环境整治面积7600㎡。3年时间内,项目组先后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赴乌开展本体勘察设计及施工、经学院与清真寺及周边环境整治设计及施工工作。同时完成了项目宣传展示、夜景照明、环境绿化等相关任务,并向当地居民及游客展示中国援助相关内容。


国际文物保护与合作中心 王晶

  13、郑韩故城遗址保护规划(修编)

  王青岚介绍了《郑韩故城遗址保护规划(修编)》成果。该项目融入最新考古研究成果,以大量计算为基础重新制定了保护区划体系和管理规定,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紧密结合。针对遗址与城市叠压的特性,该项目建立“郑韩故城保护规划智能分析支撑平台”,通过分析遗址分布范围内街道办事处和村庄的各类用地现状及建设需求,将遗址保护与城市建设的矛盾量化,指导保护区划原则和管理规定的制定,提升遗址保护的科学性、可操作性。


文物保护工程所 王青岚

  14、钓鱼城遗址悬空卧佛本体保护加固修复工程

  孙延忠介绍了《钓鱼城遗址悬空卧佛本体保护加固修复工程》成果。钓鱼城悬空卧佛保护属设计施工一体化科研施工项目,采用科技手段对卧佛进行保护加固修复,完成悬空卧佛岩石基体和彩绘颜料层病害的治理。工程是在卧佛前期病害勘查分析、保护材料与技术,试验效果评估基础上实施的,保证卧佛在目前保存环境条件下的安全性、完整性和稳定性,便于卧佛的展示利用,为公众提供相对真实的观览体验。施工过程首次发现卧佛表面彩绘图案(龙纹等)和题刻,为卧佛价值评估和研究提供依据。经长期保护效果跟踪监测,取得了较好保护加固效果,其保护加固效果跟踪监测持续进行中。


文物保护工程所 孙延忠

  15、澳门历史城区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及本体勘察项目(一期)及澳门历史城区监测云

  冯辽介绍了《澳门历史城区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及本体勘察项目(一期)及澳门历史城区监测云》成果。该项目通过对澳门历史城区22处不动产、8个广场空间、72条街巷、11条景观视廊等对象开展遗产勘察,分析其病害及影响因素,并对遗产的展示利用、产权及管理、监测工作、游客等进行现状评估,厘清监测体系建设需求。在需求明确的基础上,以遗产价值为核心,结合日常保护管理,设计完成了一套具有澳门特色的监测指标、监测数据获取方法和具有数据采集、录入、管理、展示等功能的监测系统方案。在此基础上,基于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云专业版开发了澳门历史城区监测云。澳门监测云旨在通过便捷、易用的采集方式,针对澳门历史城区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管理特点,为澳门研制的遗产监测管理及移动监测数据采集系统,满足现场开展保护管理以及对信息获取、记录的需求。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中心 冯辽

  16、良渚古城遗址文化遗产监测预警系统方案

  王芳介绍了《良渚古城遗址文化遗产监测预警系统方案》成果。该项目基于遗产价值、遗产状况勘察与评估,以及良渚古城遗址遗产区和缓冲区范围大、遗存要素多、保护难度及建设压力大等情况,建立了一套包括遗产本体、总体格局、本体病害、自然环境、考古发掘、游客管理及建设控制等16大类167项监测指标体系。研制良渚监测云,设计网格化监测模式,引入遥感监测,采用无人机定点巡查等新技术与方法,并建立完善多部门协同的监测工作机制、预警处置流程,积极调动和鼓励社区居民参与良渚古城遗址保护管理工作。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中心 王芳

  17、须弥福寿之庙石质文物科技保护工程

  邵明申介绍了《须弥福寿之庙石质文物科技保护工程》成果。该项目基于对须弥福寿之庙石质文物保存现状、病害特征及机理研究成果,采用清理除尘、表面脱盐、本体渗透补强、回贴、空鼓灌浆、结构裂缝锚固、细小裂缝勾缝、局部缺损修补、周边环境处理、增设防护罩、保护效果跟踪监测评估等技术措施对其进行科学保护。针对承德冬季寒冷漫长且昼夜温差大的气候因素,开展冬季持续防护和环境监测,最大限度地保存现存文物及历史信息。


文物保护修复所 邵明申

  18、天安门华表维护保养项目

  周霄介绍了《天安门华表维护保养项目》成果。该项目重点围绕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座华表实施清洗和修复。其中清洗部分采用手工方式使用纯净水对华表及周围汉白玉护栏进行整体清洗,并对附着在汉白玉上的硫酸钙、水泥、颜料等其它污染物采用纸浆贴敷的方式去除;修复部分采用与汉白玉兼容性高的水硬石灰类修复砂浆和微米石灰对华表及周围护栏上缺失及断裂的部分进行填充修复及表面风貌处理;对华表及周围护栏处的裂隙使用水硬石灰灌浆材料灌注加固,并对东南华表云板处裂隙进行专项加固方案设计,完成环氧树脂辅助结构布设及粘结、玄武岩纤维粘结及裂隙加固。


文物保护修复所 周霄

  19、张家界馆藏青铜文物保护修复实施项目

  马菁毓介绍了《张家界馆藏青铜文物保护修复实施项目》成果。该项目综合考虑南方薄壁青铜器存在不同腐蚀程度的有害锈、通体矿化以及表面铭文和纹饰等情况,从工艺研究、腐蚀产物关系、检测分析研究等方面着手,历时3年,完成保护修复处理的青铜文物共计589件(套)。


文物保护修复所 马菁毓

  20、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院藏古建筑模型修整及展示项目

  郑子良介绍了《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院藏古建筑模型修整及展示项目》成果。该项目完成院藏古建筑模型的核查工作,摸清了家底,并按照文物修复的理念将受损模型进行修整,使模型结构更加稳固。同时,本着简约节俭的原则,实施了古建模型展示装修改造工程。


文献研究室 郑子良

专家点评:李季、杨新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 研究员 杨新


故宫博物院 原副院长 李季

  点评专家认为,《援乌兹别克斯坦花剌子模州历史文化遗迹修复项目》作为重要的国际文物古迹保护修复项目,在古城区域范围内采用适度干预技术,系统性地开展文物保护,并兼顾当地社会效益最大化,这对古城保护具有重要示范意义;《郑韩故城遗址保护规划(修编)》项目通过梳理新考古成果、补充校正地形信息、计算并建构新管理体系、平衡多方实际需求,并与国家遗址公园结合,促进“多规合一”的整体协调性,使文物保护反哺社会,具有示范性意义;《钓鱼城遗址悬空卧佛本体保护加固修复工程》体现了文物保护全链条过程,尤其针对稳定性病害、活动性病害机理划分病害类型,并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是较好的工程实践;《澳门历史城区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及本体勘察项目(一期)及澳门历史城区监测云》项目使遗产监测第一次融入智慧城市建设,促进遗产监测与城市发展共享共融,监测系统设计理念突破以往任务流程化设计模式,提出工作台面等概念,为其他同类型遗产地提供了宝贵经验;《良渚古城遗址文化遗产监测预警系统方案》项目宏观层面在超大范围遗址管理、潮湿环境下的土遗址保护、社区居民参与、多部门协作机制及预警处置等方面进行了整体架构,执行层面能够根据遗址特征采取针对性监测策略,为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与管理提供了范例;《须弥福寿之庙石质文物科技保护工程》作为集科研、设计、施工于一体的项目,重点解决石质文物表层剥离(片状、粉末状)、破碎回贴等问题,并持续开展加固效果监测跟踪,这对凝灰岩材质文物典型病害保护具有示范意义;《天安门华表维护保养项目》为配合建国七十周年庆典,克服时间紧、任务重、实施条件限制等压力,体现文物保护的专业水准和工作精神;《张家界馆藏青铜文物保护修复实施项目》不仅保护修复了一批珍贵青铜文物,在实施过程中,建立了保护修复实验室,并培训一批专门技术人员,此种模式值得推广实践;《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院藏古建筑模型修整及展示项目》使得珍贵古建筑资料得到有效保护,极大改善了古建筑模型存放条件,为保护研究、合理利用这批珍贵的资料提供基础。

  21、文化保护工程管理办法修订研究

  孙波介绍了《文化保护工程管理办法修订研究》研究成果。该项目主要内容包括修订背景、现状分析、修订思路和前期研究成果,我国其他部委简政放权前后的管理模式变迁,焦点与核心问题,以及对策建议等。尤其是对项目分类、项目管理模式、采购模式、招投标困惑、资质资信管理、经费管理和行政审批流程管理进行了充分分析。


科研与综合业务处 孙波

  22、《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安全工作的实施意见》的实施情况评估

  刘爱河介绍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安全工作的实施意见的实施情况评估》研究成果。该项目对“国办81号文件”任务逐条进行分解,全面搜集整理省级人民政府出台配套文件、召开会议、纳入政府绩效考核、建立部门协作机制等方面的情况,并针对各级人民政府和文物行政部门设计指标体系。分析当前文物安全工作中存在文物安全责任体系和执法督察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等突出问题,从完善文物安全长效机制、专项经费投入、科技支撑、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文物研究所 刘爱河

  23、2018年长城保护工程管理

  刘文艳介绍了《2018年长城保护工程管理》研究成果。该项目在完成国家文物局委托开展的长城保护工程日常管理中经过多年的凝练,不仅对长城价值研究、保护维修、法规建设与管理等长城保护管理现状进行了系统的资料搜集与整理,形成长城保护状况综合评估方法;并不断拓展国际视野、强化对外交流与合作。


文物研究所 刘文艳

  24、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遴选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录整理校核

  李向东介绍了《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遴选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录整理校核》研究成果。该项目组完成了3123份申报材料,共计237348项的审核工作。同步完成了全国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录整理校核工作,核实全国共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8799处。并针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管理提出制定申报管理办法,搭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据信息管理平台,加快完善四有档案,建立退出机制等管理举措。


文物保护工程所 李向东

  25、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地监测预警体系建设评估(二期)(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地监测工作指南)

  罗颖介绍了相关研究成果。《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工作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开创性地提出了监测工作开展的具体流程,并阐述了每个流程点的主要内容和具体要求。全文包含12个章节和9个附件,章节内容有:总则、监测工作程序、监测实施计划、监测需求研究、日常监测工作、专项监测工作、监测预警管理、监测工作报告、监测数据利用、监测信息系统建设、监测工作保障、附则;附件内容有:监测数据、监测指标、监测数据规则、年度报告体例、总平台对接、需求研究报告等。本次研究填补了国家层面上监测技术类规章制度的空白,首次提出了遗产地开展监测工作的具体流程,重点指出了监测需求研究的意义。《指南》是在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特点背景下编制而成的,不仅适用于已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的世界文化遗产,对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文物保护单位同样具有普适性,具有推广和借鉴意义。

  26、我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特点研究--中国世界文化遗产2018年度总报告

  罗颖介绍了相关成果。中国世界文化遗产2018年度总报告是年度总报告系列的第五期,由主报告和专题报告组成。主报告-《我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状况及趋势分析—中国世界文化遗产2018年度总报告》基于我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机构提交的98份监测年度报告,通过对所有指标数据的横向统计、以及重点数据的纵向分析,分别从承诺事项履行情况、机构与能力建设、遗产本体保护、遗产影响因素、保护项目及相关研究五方面总结2018年我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的总体状况和发展特点,并提出了下阶段我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的具体建议。专题报告-《2018年度中国世界文化遗产舆情分析报告》《我国世界文化遗产遥感专项监测分析报告》针对遥感监测、舆情监测等近几年遗产地及社会大众关注的热点问题,从不同侧面、不同层面深度分析了目前的发展状况、特点,并提出了下阶段的发展策略。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中心 罗颖

  27、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状况调研—澳门历史城区

  宋晓微介绍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状况调研—澳门历史城区》研究成果。本项目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对“澳门历史城区”世界遗产保护、利用、管理模式以及对城市产生的作用进行解析,探讨澳门世界遗产在城市经济快速发展下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解决建议。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中心 宋晓微

  28、院藏清陈介祺金石学资料整理研究

  赫俊红介绍了《院藏清陈介祺金石学资料整理研究》研究成果。该项目对院藏陈介祺手稿及吉金全形拓本两种重要的图文资料在原真性、考释稿的写作过程、图形传拓的审美和工艺等方面,进行追溯、校记、考辨和复原研究。


文献研究室 赫俊红

专家点评:刘曙光、姜波


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 原院长 刘曙光

  点评专家认为,《文化保护工程管理办法修订研究》充分剖析了文物保护工程项目现存的问题,以及在国家在行业市场成熟背景下力推“放管服”宏观管理改革,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应采取的对策。研究思路是对头的,方法是得当的,结论事可靠的,但在研究深度、锐度和广度方面明显不足。该项目研究成果对于如何支撑简政放权优化管理,更好地保证文物保护工程质量提供了探索方向还有进步空间,建议项目组人员应大胆放开手脚、开展独立研究;《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安全工作的实施意见》的实施情况评估项目,对国家层面文件进行综合性评估,能够反映当前文物安全工作现状和重点,该项目框架清晰、资料翔实,问题分析较为准确,对策建议针对性较强;《长城保护工程管理》项目能够反应中国文物保护从理念到行动等多维度实践与思考,很高兴看到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已经把保护研究的旗帜扛在了自己肩上。今后应加强整体统筹策划,进一步强化国际交流;《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遴选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录整理校核》项目克服时间紧、任务重、基础条件差等困难,充分发挥了专业机构的业务支撑和组织作用,较好完成了国家文物局年度重点任务;《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地监测预警体系建设评估(二期)(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地监测工作指南)》《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地监测(中国世界文化遗产2018年度总报告)》《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状况调研—澳门历史城区》在专员审核机制的保障下,为推动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科学决策、规范管理发挥了积极作用;《院藏清陈介祺金石学资料整理研究》意义重大,应坚持文献领域的深入研究。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 党委书记 解冰

  解冰书记在总结发言中对专家们的精彩点评表示感谢。他说,专家们的点评对我们研究本身提出了一些很有针对性的建议,有画龙点睛的效果,对院里面未来工作都有很重要的启迪或者是启发和指导意义。他同时指出,通过年度专题业务交流,一方面促进全院主要业务领域的回顾反思,发现不足,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另一方面激发科研人员研究热情,对未来的工作具有启迪和指导意义,让全院充满信心更好地迎接未来一段时间的挑战。下一步我院将总结成果汇报会的经验,改进不足,使院业务汇报会成为一项促进交流,推动工作的重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