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助力西夏陵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25-07-11

  2025年7月11日,在法国巴黎召开的第47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由我院承担监测预警系统设计的“西夏陵”以符合价值标准Ⅱ和Ⅲ,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60项世界遗产。
  西夏陵由9座帝王陵墓、271座陪葬墓、占地5.03公顷的北部建筑遗址以及32处防洪工程遗址等构成,是西夏时期留存至今规模最大、等级最高且保存最为完整的考古遗存,为中国历史上党项族创立并延续近200年的西夏王朝及其君主世系提供了不可替代的特殊见证,展现了这一时期蒙古高原与青藏高原之间,以宁夏平原为中心,基于不同民族、不同生业、不同文化相互交流而产生的文化融汇与创新特征,实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
  2011年,西夏陵申报世界遗产工作正式启动。监测作为《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规则下确保申报项目在被纳入《世界遗产名录》时所具有的突出普遍价值以及真实性、完整性在之后得到维护或提升的重要机制,是世界遗产委员会在遗产申报阶段评估和审核过程中的核心内容之一。2024年5月,为加快西夏陵申报世界遗产的准备工作,我院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中心(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中心)(以下简称“遗产中心”)承担了以信息化手段呈现西夏陵监测活动的监测预警系统方案设计工作。
  在国家文物局的指导下,我院遗产中心组建了涵盖土遗址保护、世界遗产监测、考古研究、保护管理等多专业的综合性团队,在深入把握世界遗产监测最新要求的基础上,以全面衡量西夏陵遗产突出普遍价值保护和传承为宗旨,针对西夏陵半干旱环境下夯土结构的保存特点,以及日常巡查点多面广、周边城市建设环境复杂、旅游可持续性发展等保护管理需求,设计了一套包含西夏陵价值特征保存监测、影响因素监测、保护管理措施与保障监测等3大类、20小类、76项内容的监测数据体系,明确了西夏陵监测的内容、方法、预警时机以及数据的利用方式,并由此确定了每个环节工作的责任部门。在此基础之上,通过运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物联网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设计了可以提供预警提示和及时处置等辅助决策的信息化平台,大大提高了西夏陵监测工作的效率,为西夏陵突出普遍价值的全方位、多维度、多层次的实时监控和动态管理提供了更加便捷、有效的工具。


西夏陵接受世界遗产委员会审议现场


西夏陵监测工作机制


西夏陵监测指标体系


西夏陵监测预警系统登录界面


项目组现场调研

  2024年8月,西夏陵的监测工作顺利通过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国际专家的现场考察。2025年3月,ICOMOS的评估报告对监测工作在衡量西夏陵潜在突出普遍价值所作出的积极贡献给予了认可,不仅为西夏陵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还进一步彰显了我国在世界遗产监测领域的专业能力。
  随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西夏陵已成为全世界共同的遗产,在全球气候变化和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其监测工作将面临更多挑战,我院遗产中心将基于对国外世界文化遗产监测和保护管理形势的持续把握,在国家文物局的指导下,通过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总平台和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地监测年度报告机制,并联合院内岩土文物保护修复、文物保护科技等部门,为世界遗产西夏陵的监测和保护管理工作提供更加全面和深入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