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9月,在北京市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院对北京市密云区古北口镇蟠龙山段长城300-303号墩台进行了考古发掘工作。 此次考古发掘不仅揭露了墩台建筑基础的四至,而且厘清了基础的建筑形制、规模以及墙体与墩台的交接形式(图1)。同时考古组还对墩台顶部及相关附属建筑进行考古发掘,发现了两组石柱础(302、303墩台)(图2)、火炕遗迹、登城便门(图3)及登城踏步(图4)。 四座墩台基础出土遗物约400余件,按照遗物质地的不同可分为石、铁、瓷、陶。其中石器有石球、石礌(图5);铁器有为铁环、箭矢(图6)、铠甲片、铁钉;瓷器器形为青花碗、盘、压手杯、盅(图7),黑釉碗、缸、罐、器盖,白釉碗;陶器可分为生活容器(磨光暗纹盆、罐)、建筑构件(板瓦、筒瓦、圆形瓦当、滴水、鸱吻)(图8)两大类。 通过叠压打破关系和对出土遗物的比对、分析,考古组认为,此次考古发现的遗存可分为明清两期。 明代遗存主要包括墩台建筑主体、两组石柱础及登城便门。在出土遗物中戳印文字砖及青花碗底款中均发现了“萬歷柒年”、“大明萬歷年制”纪年。由此可知,此次考古发掘揭露出来的遗存属于明代晚期建造。 清代遗存主要包括了火炕遗迹(图2)、登城踏步。火炕遗迹位于302墩台顶部东端。由灶门、火灶、回字形烟道和烟囱四部分组成。登城踏步位于300墩台南侧东端,均用毛石砌筑,白灰勾缝。虽然清代不再修筑长城,但在长城沿线的一些主要营堡仍有驻军。 此次蟠龙山段长城四座墩台的考古发掘,是我院首次针对长城研究性修缮进行的一次有益尝试。通过此次以考古为主的技术手段,廓清墩台建筑基础的四至,分析墩台建筑的结构形制,探究病害成因,为后续长城的研究性修缮提供科学依据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另外,此次出土遗物的研究,使后人对明朝军士戍边生活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此次考古揭露出来的遗存,极大的改变了世人对长城的传统认知,延伸了长城历史轴线,深化了对于北京长城的研究。
图1 303墩台的鸟瞰图(自西北拍摄)
图2 302墩台石柱础及火炕遗迹(上为东)
图3 300墩台南侧东端发现的登城便门遗迹(上为南)
图4 300墩台南侧东端的登城踏步(上为北)
图5 石礌(303②:11)
图6 箭矢(301②: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