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研究院赴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专题调研座谈


  2022-04-24

  2022年4月18日上午,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一行7人赴我院开展专题调研与座谈。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以下简称文研院)院长李六三主持会议。文研院书记解冰、副院长许言以及办公室(人事处)、科研与综合业务处、文物研究所、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中心相关负责同志参加会议。双方业务与行政部门负责人、代表就文旅融合的必要性及路径、信息与数据的分析共享、科研合作、人才联合培养等内容展开深入交流。
  戴斌院长表示,中国旅游研究院主要业务内容包括政策研究、数据生产、社会服务和国际交流四个板块。目前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旅游经济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近年来,中国旅游研究院在文旅融合方面做出了一系列有益探索与实践。一是在理论建设方面,研究了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必然性、文旅融合依靠主体及大数据对文旅融合发挥的建设性作用。二是依托市场主体,动员社会力量,充分吸纳企业参与文旅融合。三是开展国际交流,通过举办国际论坛,以外做内。戴斌院长表示,希望未来中国旅游研究院与文研院能将双方作为优先合作伙伴,在两方面开展合作。一是在文旅融合的基础理论和政策研究攻关方面,双方可依托国家社科基金等重大项目,探讨“让文物活起来”的具体举措。中国旅游研究院承担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职能,拥有丰富的旅游元数据,可为双方合作提供支撑。二是面向市场,联合开展文旅融合咨询社会服务。
  解冰书记表示,文研院作为科研单位,积极探索将国家激励科研人员的政策转化为可落实的具体举措,在科研成果转化奖励、及时奖励、人员奖励等方面做出了有益尝试。未来双方可加强在人才培养、激励机制、组织管理模式、科研产出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李六三院长表示,文研院作为中国文物保护的“国家队”,以树立行业示范标尺、引领行业发展为目标,以文物保护基础理论研究、文物本体病害病理分析、文物保护材料研发、文物保护修复工艺研究、文物保护技术设备和装备研发、文物现状调查与评估、文物监测与保护规划、传统建筑结构理论研究及修复工程设计施工组织、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申报与监测和职业培训为主要业务发展方向。依托文物保护综合学科优势,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良性互动。近年来,文研院在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长城保护管理、国家文化公园保护规划等方面已形成突出优势。文研院秉承“开门办院”的宗旨,欢迎科研院所、文博机构、高校等与文研院共同开展合作,携手打破专业壁垒,共促学科发展。近来,文研院还通过薪酬与奖励机制改革,引导全院围绕重大项目开展工作,形成合力,协同攻关文物保护与利用重要课题。
  李六三院长指出,在新时代背景下,文化、文物与旅游融合发展是践行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文研院与中国旅游研究院可在以下几方面开展合作:一是协同开展城市文物保护与旅游发展规划合作是实现文旅融合的关键突破口。双方可在城市规划初始阶段共同介入,形成文物保护规划与旅游发展规划联动机制,为地方政府的城市发展规划提供兼具科学性、合理性、可行性且容易落地的学术支撑。二是可选取部分文化遗产地或景区景点作为双方推动文物保护与旅游协调发展的试点,打造文旅融合范例,实现真正能够服务于公众的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共同打造文研院与中国旅游研究院品牌效应。三是实现数据共享,文研院拥有丰富的文物数据资源,包括全国最全面、最完整、最系统的长城、大运河相关考古材料、出土文献、影像资料、勘察测绘资料及世界遗产申报、保护、管理、监测资料等。同时,文研院正在开展国家文化遗产科技创新中心前期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届时科创中心将建设文物保护数据中心,汇总全国文化遗产数据。双方可以大数据为切入点,探讨文物与旅游数据共享与分析利用。四是在服务社会专业咨询和利用社会资源方面,文研院正在筹备设立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北京)基金会,我院愿将文旅融合相关业务内容纳入基金会章程。利用基金会,为后续双方开展务实合作提供经费支撑。也欢迎旅游行业积极为基金会捐资并参与具体务实合作项目。五是在国际合作方面,文研院在海外开展了一系列文物保护援外项目,双方可以此为抓手,通过“借船出海”的方式,将单一的文物保护工程项目逐步拓展至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文物价值挖掘、展示利用和旅游规划等全领域合作。
  李六三院长建议,文研院、中国旅游研究院与中国艺术研究院可开展全方位合作,整合各方优势科研资源,探索文物保护、旅游、文化艺术价值阐释相融合的新路径,利用博士后流动站,联合培养复合型人才,共同将文化遗产保护好、文化遗产价值挖掘好、文物活化利用好。会后,文研院与中国旅游研究院共同梳理拟合作事项清单,草拟战略合作协议,为后续开展务实合作项目作出机制性安排。


李六三院长作总结发言


戴斌院长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