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9日,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举办“不可移动文物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与应急处置研究—2021线上学术论坛”。本次学术论坛立足国家“十三五”——不可移动文物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与应急处置研究重点研发专项,共邀请了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建筑大学、中科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中冶建筑研究总院和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6家单位的8位不同领域专业人员,探讨了不同学科下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在文物科学保护与防灾减灾中的应用。论坛特别邀请了国家博物馆铁付德研究馆员、北京化工大学王明明教授和清华大学袁宏永教授作为点评专家出席。本次学术论坛有200余人参加。
线上学术论坛全体专家学者合影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乔云飞副院长首先对参加本次论坛的专家学者表示感谢。他表示:多学科协同研究是文物科学保护的基础,在多学科交流日益密切的今天,文物保护工作更需要不同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的关注,本次学术论坛交流的目标就是让更广泛的人了解关注文物保护,特别是自然灾害对文物的影响与破坏,通过预防减轻或消除不可移动文物的灾害损失。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 乔云飞副院长致辞
学术论坛中,北京师范大学宫阿都教授做了题为《重大灾害风险评估的理论问题及其在文物风险评估中的应用思考》的演讲,阐述了如何做到风险评估理论与文物风险评估的有机结合;中科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陈富龙研究员做了题为《遥感对地观测技术助力大型文化遗产监测与保护——以长城、运河和丝路为例》的演讲,以长城、运河和丝路为例,讲述了遥感技术在大型文化遗产监测中的重要作用;中冶建筑研究总院高级工程师胡程鹤博士做了题为《文物建筑的无损检测方法以及若干技术问题的思考》的演讲,讲述了文物保护中的无损检测新技术;北京工业大学郭小东教授带来了题为《不可移动文物灾害风险图研究思考》的演讲,从国内外8个精彩的案例,诠释了风险图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重要作用;北京建筑大学胡云岗教授通过题为《不可移动文物自然灾害监测指标的构建与表达方法》的演讲,结合本次重点研发专项,详细介绍了监测指标的构建与表达方法;北京建筑大学侯妙乐教授则以题为《数字文化遗产制图与应用》的演讲,介绍了数字化技术在文化遗产制图中的重要应用;来自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的葛川研究员做了题为《基于安平桥脆弱性研究的防灾减灾认识》从安平桥实地监测、数据处理等多维度介绍了安平桥的防灾减灾工作;最后,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李宏松副总工做了题为《不可移动文物自然灾害风险管理体系构架的思考与研究》的总结性发言,提出了不可移动文物在灾害预防和应急处置研究方面的新思路。
国家博物馆 铁付德研究馆员代表专家组点评
各位学者演讲后,铁付德研究馆员代表专家做了点评,他指出:此次学术论坛的举办使与会专家学者深刻领会了项目中学科交流、学科交叉、优势互补的重要性。进一步理解把握了不可移动文物风险评估、应急处置等理论研究与文化遗产风险管控的契合点,切实增强了大家对不可移动文物自然灾害预防与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论坛的成功举办对项目的实施产生了积极的推动,有助于取得更加优异的科学成果,对提升不可移动文物防灾减灾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种交流模式值得在其他项目中借鉴和推广。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 乔云飞副院长总结
最后,乔云飞副院长做了总结,他首先感谢了国家文物局、科技部21世纪中心等领导对本重点研发项目的关注和指导,同时也感谢各位专家学者对本项目的支持。他指出:从本项目关注点来说,国内不可移动文物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与应急处置研究是个新起点,各位专家学者结合自己的领域进行了交流,并对项目实施有了深刻的启发。无论是从理论研究方面,还是从数据获取、表达、实践等方面,都需要多学科、多领域的互动交流,只有大家互相了解各自学科的优势并互相支撑,才能响应国家“十四五”的“协同发展”要求,把项目研究这个平台搭建好,争取产出更多的科研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