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修复与培训中心


  2011-12-13

一、综述
  2012 年,文物修复与培训中心在保护研究、修复工程、出水文物保护、培训教学、实验室运转、国际合作等方面均能按照年初制定的目标有序展开工作。中心力量进一步加强,目前共有专业技术人员25 名,高级职称、博士约占总人数的50%。2012 年,修复项目与文物保护研究有序开展;培训工作实现了由单一承办转变为部门广泛参与、培养人才与重点工程实施相结合的格局;科研工作实现了与修复实践、工程实施的密切结合。
  这一年,中心主要参与或主持课题16 项,保护修复工程项目共20 个,培训项目7 个,培养专业技术人员138 名。同时,中心人员参与获得专利授权6 项,发表文章51 篇,出版专著1 部。
二、重点工作
(一)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抢救性保护工程
  2012 年,项目组对千手观音造像本体244 只手、89 件法器开展保护修复工作,修复面积约25 平方米。修复工作主要包括揭取手、手臂及法器贴金区域表层不稳定金箔层,清理表面灰尘杂物,渗透加固裸露风化基岩,对局部残缺手指、法器等进行补形。同时,项目组开展了髹漆贴金、彩绘清洗加固等局部应用工作,采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对修复过程中进行信息留取,并完成了可探测区域内全部雕刻岩体内部结构的X 光探伤。
  项目实施期间,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重庆市委书记张德江,国家文物局局长励小捷分别于8 月27 日和9月18 日赴现场进行了视察、调研。
(二)重庆潼南大佛本体保护修复工程
  项目组借鉴川渝地区具有地方特色的造像形制,对发髻等部位的修复进行审慎论证;坚持最小干预的原则,采用灌浆、加固、回帖的方法,对大佛胎体严重风化的泥岩夹薄层状砂岩进行了加固;在研究大佛胎体制作、地仗制作、不同时期的贴金工艺等基础上,对传统髹漆、贴金工艺进行了发掘与应用;采取了控制部分裂隙水源、设置脚部周边排湿通道的方法,减小渗水对本体的侵蚀,疏通毛细水的扩散路径。工程实施过程中,项目组多次邀请专家咨询,研讨解决方案,以求对技术要求与工艺统一性的严格控制。潼南大佛本体保护修复工程历时21 个月,使用金箔近30 万张,大漆和水硬石灰等传统与现代材料数千公斤,现场环境监测与检测分析仪器投入使用20 余台次。2012 年11 月25 日,项目通过竣工验收,其将传统工艺与现代材料结合使用的修复原则与做法,得到了验收组和专家的肯定。
(三)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石质文物科技保护工程
  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是我国继西藏布达拉宫历史建筑群保护工程、长城保护工程之后的又一重大文物保护工程。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石质文物多为不耐风化的火山凝灰岩,由于石材特点及环境影响,破坏非常严重,急需抢救性保护。2012 年,我院项目组对承德石质文物赋存环境、保存现状和病害特征进行详细勘查与试验,对典型风化凝灰岩进行物理力学测试及微观分析,总结出凝灰岩的风化机理;对永佑寺、普陀宗乘之庙、须弥福寿之庙等石质文物进行X- 探伤、红外热像分析、三维扫描、结构裂隙深度的测试;选择7 种保护材料进行适应性筛选试验,最终结合季节变化选出最佳修复加固材料及其配比。本项目已完成安远庙及溥仁寺石质文物保护方案,并通过国家文物局审批。
(四)“南海I 号”沉船现状评估与发掘保护预研究
  “南海I 号”作为国家文博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重点保护工程,受到国家文物局的高度重视。2011 年10 月,由我院牵头,并联合九家科研机构,组成考古发掘组、保护组、沉箱评估组三个工作组。项目组从“南海I 号”发掘资料整理、水环境评估、出水文物沉积环境评估、沉箱结构安全性评估、博物馆环境评估及出水文物病害评估等方向入手,开展大量调研、分析测试、评估研究工作,制定了发掘与保护预案,为下一步“南海I 号”发掘与保护奠定坚“南海I 号”保护点位置示意实基础。本项目于2012 年8 月23 日通过验收。
(五)西藏壁画保护修复技术人员培训班
  根据我院与美国友人普利兹克先生(Thomas Pritzker) 去年签署的五年合作计划,我院在2012 年举办了西藏壁画文物保护修复技术人员培训班,来自西藏的16 名学员参加了学习。该培训得到了国家文物局、西藏自治区文物局的高度重视。培训资金由普利兹克先生提供,教学和实习组织由我院和西藏文物局承担。
  本次培训为期5 个月,国家文物局局长励小捷出席了3 月15日的开学典礼,并与8 月15 日在拉萨参加了培训班的结业仪式。
(六)山东定陶汉墓保护项目
  山东省定陶县灵圣湖遗址西汉大墓位于定陶县马集镇大李家村西北约2000 米处。墓葬墓圹呈正方形,边长约28.3 米,出土“黄肠题凑”形制保存完整,边长约23 米,用木材量超过2200 立方米。是目前已出土的“黄肠题凑”中形制规模最大的一座。定陶汉墓目前处于低于地表下11 米的深坑中,地下水、自然降水和土壤中毛细水的综合作用,导致汉墓的保护处理和长期保存面临巨大的挑战。鉴于题凑墙体已出现下部糟朽加剧、上部干燥开裂的现状,因此开展对定陶汉墓的治水、防水、脱水工作是定陶汉墓黄肠题凑保护最核心和最具难度的问题。
  项目组多次赴定陶遗址开展现场调查和抢救性保护措施,同时进行实验室分析检测工作,撰写了为期三年的《山东定陶汉墓原址保护工作方案》,已提交山东省文物局。
三、其他
(一)保护修复工程
  1. 山西南部彩绘泥塑保护修复工程—新绛县福胜寺彩绘泥塑保护修复工程前期试验与设计

  本项目以运城市新绛县福胜寺泥塑为例,进行修复加固材料的筛选试验及修复工艺的研究,制定出典型示范性保护修复方案,并计划实施修复工程。
  2.“华光礁I 号”出水陶瓷、铁器保护修复及木船构件保护(I) 期工程实施
  本项目目前编制了项目实施方案, 在此基础上组织开展了各项保护实施工作。对文物进行了档案记录, 采用超声振荡、静置法等对陶瓷、金属器进行清洗脱盐处理,建造了木船构件、脱盐循环水池,研发了脱盐清洗材料,保证了整个项目的顺利实施。
  3. 成都武侯祠彩塑及壁画文物保护修复方案设计
  项目组在武侯祠现场开展了病害调查、高清数据化信息采集、取样、保护修复试验等多项工作。完成了47 尊彩塑和20 幅壁画的病害调查报告,武侯祠彩塑、壁画制作、修复工艺及病害评估报告,并完成设计方案。
  4. 东亚纸张(纸质文物)保护项目
  我院参与协办的“东亚文化遗产保护学会纸张文物保护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东亚传统纸张保护研讨会”在南京召开,我院纸张实验室派员参加并在会议上发言。
  5.“南澳I 号”出水文物保护修复项目
  本项目开展“南澳I 号”等出水文物的实验室分析工作,配合“南澳I 号”发掘工作及出水文物的现场保护处理工作。
  6.《明万历二十六年赵秉忠殿试卷》修复项目
  受青州市博物馆委托,我院对《明万历二十六年赵秉忠殿试卷》进行保护和修复,对文物进行了病害调查及分析检测,并由国内明史专家和古文献专家确定了装裱修复的正确顺序。
  7. 院藏毕古列维奇绘画保护修复项目
  (第一期,10 幅)
  该项目保护修复对象为院藏的俄国画家毕古列维奇在上世纪30—40 年代作于北京的风景油画。已完成了第一期10 幅作品的修复工作,并在我院举办了“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藏毕古列维奇绘画作品油画保护修复展”。
  8. 宋代彩绘泥塑造像保护修复方案
  该项目对三尊造像进行了资料收集、价值评估、病害调查、制作工艺模拟及保护修复材料筛选试验等工作。
  9. 现代文学馆馆藏油画保护修复项目
  本项目保护修复对象为中国现代文学馆委托的7 幅国内近现代画家油画作品,集中体现了中国本土油画的材质及病害特征。针对该项目,油画修复实验室展开了有针对性的探索,摸索出一套更适合中国油画病害的修复方法。
(二)科研课题
  1. 无损或微损检测技术在石窟保护中的应用研究

  该课题是“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的课题之一,以云冈石窟为研究主体对象,建立了“高光谱成像及红外热成像”技术及“现场原位荧光和实验室荧光的校准技术”等关键技术为依托的砂岩类石质文物风化病害的现场无损或微损探测技术体系。该课题于2012 年8 月31 日顺利通过国家文物局组织的结项验收。
  2. 南京阿育王塔出土文物保护技术研究
  该课题为“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的子课题,针对北宋时期鎏金阿育王塔等鎏金银器及玻璃器、香料等出土文物,进行了保护材料研发及保护示范,修复了一批珍贵文物。该课题于2012年8 月16 日顺利通过国家文物局组织的结项评审。
  3. 移动实验室在考古发掘现场信息留取技术方法研究
  该课题是“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的子课题,该课题主要研究基于便携式X 光透射等技术建立的考古发掘现场内部结构探测方法及基于高光谱等技术建立的考古发掘现场土层区分快速分析技术,该课题于2012 年11 月9 日通过国家文物局组织的结项验收。
  4. 溶胶凝胶法制备负载缓蚀剂的有机无机杂化涂层材料及其在铁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研究
  研究人员合成了负载钨酸钠缓蚀剂的纳米二氧化硅粒子,并制备了有机无机杂化材料;培养硕士研究生一名、发表文章两篇,并针对文物样品开展了试验。
  5. 社科课题“新疆于阗山普拉墓地出土玻璃研究”
  该课题开展丝绸之路南线出土玻璃遗址的现场考察、取样工作。这一调研为全面了解研究丝绸之路南线东西方玻璃贸易和文化交流提供丰富资料。同时开展实验室拍照记录和分析检测工作,撰写社科课题年度总结报告。
  6. 中国传统硅酸盐石灰材料在潮湿环境壁画地仗层加固中的应用研究
  研究人员对传统硅酸盐石灰材料进行筛选研究,初步确定了适合潮湿环境下的墓室壁画地仗层灌浆加固材料。
  7. 主动式红外热像技术在石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研究
  研究人员借助外界温度场的变化,采用热像仪实时监测材料表面的温度场变化,获取材料的均匀性信息以及其表面下的结构信息,达到无损检测和探伤的目的。
  8. 低场核磁共振分析技术在纸张保护中的应用研究
  研究人员分析了纸张微观结构,明确纸张弛豫特性与品质的对应关系。
  9. 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凝灰岩文物劣化机理研究及保护材料初步筛选
  研究人员进行了现场环境调查、病害调查,通过实验研究确定出凝灰岩和砂岩的性质及劣化机理。
  10. 山西省新绛县福胜寺彩绘泥塑保护修复技术研究
  研究人员完成了福胜寺泥塑的现场调研和样品采集工作,初步完成了70 多个泥塑样品的分析检测及数据整理工作。
  11. 海洋出水陶瓷、金属以及木质文物保护课题
  研究人员按材质进行了现场病害调查、取样工作,开展了陶瓷、金属和木质文物样品的可溶性盐的测试工作,筛选了相应的脱盐保护工艺及保护修复方法。
  12. 海洋出水文物脱盐设备开发与应用研究
  研究人员结合物理脱盐、化学吸附脱盐的特点,自行设计研发了海洋出水脱盐设备,已办理了专利申请,并按材质进行了脱盐实验示范。
  13. 海洋出水石质文物的清洗与脱盐保护技术研究
  研究人员对珊瑚礁出水石质文物进行保存现状与病害调查,正在开展筛选或研发适宜的清洗脱盐材料和方法。
  14. 西藏大昭寺典型壁画色彩信息与文物价值研究
  研究人员对壁画局部进行样品采集, 利用高光谱、荧光、拉曼色度仪等设备进行测试分析, 并进行壁画模拟复原实验。
(三)培训项目
  1. 山西南部彩绘泥塑保护修复技术培训班

  山西南部彩绘泥塑保护修复工程结合由山西省文物局与我院合作培养彩塑修复人才的计划,以福胜寺的修复技术与方案为示范,招收并考试选拔出山西省内本领域中符合要求的学员19 人,进行历时5 个月的彩绘泥塑保护修复专业培训。包括理论知识学习,和在山西新绛县福胜寺进行彩绘泥塑的病害调查及现场修复试验。该培训班学员已于2012 年12 月顺利通过考试。
  2.2012 年全国考古发掘领队岗前培训班
  此次培训旨在加强考古发掘现场保护意识,掌握考古发掘现场保护技术,提高考古领队现场保护和决策水平,加大考古现场保护技术在考古发掘中的力度。
  来自全国19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4 个研究院所及6 所高校的48 名获得考古发掘领队资格的学员参加了本期培训。
  3. 彩绘泥塑文物保护修复技术培训班
  此次培训按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形式组织课程,同时注重相关环节的教学及实践,注重保护修复技术和博物馆技术能力的培养。共招生14 人,为期5 个月。
  4. 现代分析技术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培训班
  此次培训主要针对无机质文物保护中应用的X 射线衍射、X 射线荧光、扫描电镜- 能谱、显微激光共聚焦拉曼光谱以及金相显微镜等仪器的使用及数据解析进行教学。来自全国13 个省市的14 名学员参加了培训。
  5. 出水文物保护修复技术培训班
  此次培训是我院举办的第二个出水文物保护修复技术培训班,招收学员16 名,实践课教学地点位于阳江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学员们修复了出自“南海I 号”的90 余件(套)青铜文物和41 件(套)陶瓷文物。
  6. 湖南近现代有机类文物保护修复培训班
  此次培训是由国家文物局主办,我院和湖南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共同承办的专业技术类培训项目, 为期5 个月。分设纸张和纺织品两个专业方向,共招收17 名文博系统的在职人员参加学习,教学场地设在湖南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该项目是我国首次中央与地方跨系统合作的培训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