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2011-12-13

一、综述
  2012 年,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以下简称“水下中心”)在国家文物局和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的领导下,以重大项目为抓手,统筹全国力量,发挥国家平台作用,积极探索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在新形势、新政策下的发展道路。一年来,水下中心始终重视加强学习、提升能力、锻炼队伍、培养人才,始终注意保持水下中心与国家文物局和院要求的高度契合。一年来,水下中心齐心协力,开拓进取,在继续完善管理体制、积极履行机构职能的基础上,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出色地完成了国家文物局和院交办的各项任务,取得了一系列工作实绩。考古研究船进入建造阶段,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南海基地(西沙工作站)建设筹备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南澳Ⅰ号” 顺利完成本年度发掘工作。
二、重点工作
(一)“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正式挂牌
  2012 年6 月,中央编办正式发文同意在我院加挂“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牌子。12 月25 日,文化部部长蔡武在全国文物局长会上亲自为我院授牌,标志着“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正式组建成立。
  在国家文物局和院的支持下,新成立的水下中心将进一步扩大机构规模,充实机构职能,提高工作效率。根据相关文件,新成立的水下中心将设4 个二级机构: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协调小组秘书处、装备与设备部、水下考古学研究所、出水文物保护研究所(文物修复与培训中心)。
  新水下中心的成立是国家支持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的有力措施,既反映了国家对水下文化遗产价值的高度重视,也是对水下中心以往工作的充分肯定。其成立不仅将更加有利于形成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国家主导的局面,还将进一步推动我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水平的全面提升,实现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跨越式发展。
(二)考古研究船进入建造阶段
  一年来,在国家文物局的领导下,水下中心积极参与我国第一艘考古研究船的设计、建造工作。顺利完成了详细设计、建造招标等工作,并于2012 年10 月24 日举行了建造合同签约仪式,正式进入建造阶段,同时完成了船载专业设备的采购工作。考古研究船预计将于2013 年底建造完成并下水试航。
  考古研究船由中船重工701 研究所设计,重庆长航东风船舶工业公司承建。船舶采用全电力推进动力方式,设计排水量为930 吨,总长56.0 米,型宽10.8 米,设计吃水约2.7 米,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适航性,可以基本满足我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需求,为水下考古专业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平台。本船舶的主要工作海域为我国沿海近海海域(在海况允许下可至西沙海域)。考古研究船通过配置的专业设备,借助物探手段能够发现、确认、定位水下遗迹,为进一步发掘、保护提供准确信息。本船能够按照水下考古操作规范,对水下遗址进行即时调查、探摸、测绘、记录(影像)、清理、考古发掘及提取等,开展出水文物的即时处理和保护工作。

(三)基地建设
  1. 南海基地

  2012 年,在国家文物局的领导下,水下中心在完成《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南海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基础上数次派员参与基地选址、征地调研,经与海南方面反复协调,完成基地初步建设方案,对项目进行了专家评审,并根据专家评审意见对建设方案进行了重新设计,于7 月向国家发改委提交了立项报告。建成后的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南海基地将是集水下文化遗产调查与保护、水下考古、出水文物修复、人员培训为一体的国家级综合性水下考古基地。目前,南海基地建设的各项工作正在加紧办理、稳步推进。
  2. 西沙考古工作站
  2012 年,在国家文物局的领导下,水下中心积极参与西沙工作站建设工作,组织相关人员赴永兴岛调研工作站建设场地情况,完成工作站项目设计初步方案,组织完成方案专家评审工作,并于7 月将方案报国家文物局和三沙市政府。10 月,国家文物局批复可研报告。
  3. 宁波基地
  国家水下遗产保护宁波基地已于本年度开工建设,预计将于2013 年建成,2014 年投入使用。
(四)“南澳I 号”顺利完成本年度发掘工作
  “南澳I 号”沉船遗址位于广东省汕头市南澳三点金海域,为明代万历年间的一条古船。本项目由水下中心联合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广东省博物馆实施。2012 年度,“南澳Ⅰ号”沉船水下考古发掘工作利用水下探方框架、潜水钟、RTK 技术、新型抽沙工具、水下灯阵等新技术、新方法,取得了重大成果:基本摸清沉船船体结构情况,基本清理完毕船货,并对出水文物进行现场保护处理,同时开展沉船遗址的原址保护。2012 年工作共打捞出水各类材质文物5805 件,铜钱1906 枚;确认沉船为南北走向,船体分为25 个舱,残长2485 厘米,最宽处750 厘米。“南澳Ⅰ号”水下考古发掘项目是举全国水下之力开展的具有长远影响力的重大项目,相关工作的开展不仅带动了广东省、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水下工作能力的提升,对提升我国水下考古工作的组织水平和发掘技术也有显著推动作用。
(五)平潭海域(以海坛海峡为核心)水下考古调查
  本项目通过旁侧声纳、浅地层剖面仪、多波束声纳的系统探测,已经完成项目划定2012 年探测目标区域的系统扫测任务,面积约8平方公里,取得了一批野外调查数据。探测数据初步显示,在本年度探测区域——海坛海峡北口位置——存在一些疑点信息,进一步的探测结论还需要通过一系列数据解译、分析得出。本年度的主要收获可概括为:(1)完成目标区域8 平方公里的系统探测,获取一批第一手数据;(2)数据的解译分析不但可为后续潜水探摸工作提供工作目标,还将形成探测区域的水下地形图;(3)积累经验和数据,可为整个海坛海峡的系统探测在工作时间、人员组成、经费需求等方面提供比较可靠的参考数据,方便制定后续工作计划。
(六)《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下文物保护管理条例》修订工作
  2012 年,水下中心相关人员在国家文物局文保司的直接指导下完成第8 版条例修订稿,完成中国水下文物保护管理体制层级图、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职责图与水下文物保护规划职能分工图,搜集、整理并翻译了英国、美国、法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相关法规30 余篇。条例修订稿目前的版本共47 条,体现了国家文物局拟定的修订思路,在水下文物的定义与权利方面有所调整,在部门协调、管理体制完善方面有较大创新。
(七)专业设备采购工作
  2012 年,水下中心本级预算设备采购项目顺利完成。本项目3 月开始设备询价,确定公开招标采购方式;5 月召开进口设备采购专家论证会,并履行报批手续;8 月收到财政部关于进口设备采购的批复文件;9 月制定招标文件,并完成招投标、签订合同、划拨款项等工作。本次采购的设备主要分为两个部分:(1)个人潜水装备(如水下考古个人潜水设备)及安全潜水支援装备(如空气压缩机、水下喇叭);(2)水下摄影、摄像系统配件(如防水壳、镜头罩、摄影灯等)。
(八)与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合作开展“水下文物探测保护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项目
  本项目今年通过编制项目建议书、项目实施方案、项目经费预算等各个阶段,现已明确项目团队、项目内容、项目预算,并已经通过国家海洋局组织的第一轮专家论证,正式立项。该项目的基本情况为:(1)项目由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牵头组织,计划申请总经费为1500 万元,项目团队由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船重工第715 研究所、广东海洋大学、福建省博物院、福州大学等单位构成。项目的主要任务为收集整理水下文物历史信息,分析评价水下文物保存现状,选择平潭海区为目标海域和示范区;以现代海洋物理调查手段为基础,结合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相控阵三维声学摄像声纳,系统进行水下文物探测技术研究,建立水下文物探测技术体系;移植改造浮标监测系统,建立针对水下文物保护的浮标监控技术;开展水下文物保存环境现状调查以及保存环境评估技术方法研究,提出保护对策;为我国水下文物的探测、保护与管理提供技术支撑及科学指导。(2)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是该项目的第二承担单位,承担子项名称为“东南沿海水下文物保护现状与评估”,计划分配经费为300 万元。我院所承担的子项目的工作系为主项目的开展选定目标区域,对东南沿海水下文物保护现状进行评估,根据探测疑点的分类分级信息( 抽样) 进行潜水探摸查验,对选定示范区水下文物保护对策开展具体研究工作。
三、其他
(一)与地方合作的水下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1. 西沙“珊瑚岛I 号”水下沉船调查
  4 月进行了西沙“珊瑚岛I 号”水下沉船调查,此次工作顺利完成了西沙“珊瑚岛I 号”水下沉船遗址的调查工作,再次核实了珊瑚岛水下遗迹的性质、年代、分布范围。
  2.“小白礁Ⅰ号”沉船遗址2012 年度水下考古发掘
  5—7 月进行了“小白礁Ⅰ号”沉船遗址2012 年度水下考古发掘,发掘面积约160 平方米,出水文物134 件,为下一步船体发掘和现场保护提供客观依据和对策分析。中央电视台对本年度的考古发掘工作进行了现场直播,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和社会效益。
  3. 江西鄱阳湖水域水下文化遗产调查
  8 月进行了江西鄱阳湖水域水下文化遗产调查,调查组对2011年发现的16 个磁异常点进行排查,确定了2 个沉船疑点。
  4. 青岛市水下文物重点调查
  9 月进行了2012 年度青岛市水下文物重点调查工作,此次调查潜水探摸搜索面积近3000 平方米,物理探测面积近24 平方公里,共发现遗存线索6 处,其中1 号沉船遗址初步推测极有可能是一战时期作为德国同盟国在青岛参战的奥地利“伊丽莎白皇后号”。
  5. 辽宁丹东大鹿岛水下文化遗产调查
  9-10 月进行了辽宁丹东大鹿岛水下文化遗产调查,潜水探摸搜索面积近2000 平方米,物理探测面积0.52 平方公里。通过此次潜水探摸调查,基本摸清了大鹿岛海域近岸的水下文化遗存情况。
(二)配合院文物修复与培训中心工作
  “‘南海Ⅰ号’沉船现状评估与发掘保护预研究”项目配合工作水下中心主要负责为该项目提供相关技术咨询等支持配合工作,并作为沉船发掘的主导单位之一提出了“分层湿式发掘方案”。
(三)科研课题
  1. 南海诸岛文物考古相关资料收集整理及初步研究
  本课题系统搜集、研究了上世纪20 年代以来南海地区文物考古相关资料,并整理了上世纪70 年代西沙调查的相关文物资料。
  2. 加入2001 年UNESCO《保护水下文化遗产公约》对中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影响的研究
  本课题以该公约生效后对中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的影响为核心问题,分析该公约中水下文化遗产的国际法保护内容及一般原则。
  3. 水下文化遗产安全技术保护系统——水下无源声纳防范系统在水下遗址中的应用与创新
  本课题目的系研发水下遗址保护安防设备,有利于提高水下遗址保护的主动性,丰富水下遗址保护的技术手段。
(四)舆情监测信息平台建设
  水下中心积极开展舆情监测信息平台建设,并取得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