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护工程与规划所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中心)


  2012-11-12

  一、综述
  2011 年,我院基于文物保护工程行业特点、事业要求和发展趋势,围绕“突出我院专业优势、综合优势,立足优势领域的发展建设,有所作为”的 指导思想,整合全院文物保护工程的人力资源,组 建成立了文物保护工程与规划所(中国世界文化遗 产监测中心),业务囊括了文物保护工程的调查、 测绘、勘察、规划、试验、设计、施工、监理等工作, 同时增加了壁画彩塑保护、大遗址及大遗址公园规 划设计、世界遗产监测与管理等专业领域。
  文物保护工程与规划所是我院2011 年机构改革 后形成的一个规模较大的业务部门,现有 35 名科研 人员,以中、青年为主,是一支综合业务能力强、 事业心强、技术能力强、充满蓬勃朝气的专业技术 队伍。
  (一)部门设置
  为突出专业优势,突出综合优势,立足优势领域的发展建设,暂设建筑保护部、石窟与壁画保护部、世界遗产部、大遗址与规划展示部及设备与测绘技术部 5 个三级机构:
  (二)制度建设
  在严格遵照执行院管理制度前提下,结合所主要特点制订了:所职工守则、所办公会制度、所日常工作管理制度、所秘书处工作制度、设备管理制度、大事记汇总制度以及《文物保护工程与规划所项目暂行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办法。力图通过规范管理,提高效率,确保全所工作有序开展。
  二、重点项目
  (一)古建筑保护维修项目
  1. 应县木塔底部三层结构加固设计与研究
  根据国家文物局相关批复,我院承担了应县木 塔底部三层结构加固设计与研究项目。截止 2011 年年底,我院完成了应县木塔二、三层明层倾斜部 位及丧失承载能力构件局部加固方案设计、应县木 塔整体结构力学分析、应县木塔木材材质检测与性 能评估、一层隐蔽柱保存情况及土坯墙现状等多项 内容,并对木塔底部三层进行了基于三维激光扫描 的现状测绘。
  本项目从回顾 1933 年梁思成先生首次调查测 绘应县木塔起,通过综合分析,初步认为应县木塔 自身结构体系具备优越的抗震与抗风能力,造成木塔目前病害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炮弹轰击和不当维修两方面的人为因素。目前倾斜变形过大,非但不利于抵抗可能的大地震破坏,即便在自重与风荷载 这一正常使用状态下也是不利的。项目加固的目标为:(1)针对自重与风荷载的正常使用状态:二层明层局部倾斜加剧的制止或减缓。(2)针对地震(又分为小震与大震两种情况):加强二、三层明层抗侧、抗扭能力,以期小震可修,大震不塌。
  加固方案总体上分为局部倾斜加固与构件加固两大部分,以局部倾斜加固措施为主。局部倾斜加固分为两个阶段,具体包括加设辅柱、径向斜撑、梁柱加强节点、外槽环向斜撑、内槽天花枝条等多种措施及组合。项目组从不同的干预力度出发,经比选后形成了局部倾斜加固方案。在对各方案及现状模型进行有限元整体分析后,从定性的角度肯定了方案均对木塔结构性能起到不同程度的改善作用,尤其是在全面实施两阶段加固措施后效果更为明显。
  2. 哈尔滨圣索菲亚教堂建筑修缮、结构加固、壁画保护设计及附属设施方案设计
  圣索菲亚教堂建筑落成于 1932 年,是“中东铁路”建成之后的相关宗教建筑,是哈尔滨城市标志性景观。教堂现总高 47.40 米,占地面积 830.43 平方米,为 1996 年公布的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 年,哈尔滨市政府对教堂进行保护性修复,对周边环境进行综合整治,教堂成为哈尔滨市建筑艺术馆馆址。我院于 2011 年 3 月与哈尔滨建筑艺术馆签订项目设计合同,并于当月月底正式启动项目,开展了圣索菲亚大教堂建筑与结构的现场勘察与数据留取、建筑历史的研究、结构的调查与评估、壁画与外砖墙现状材料测试及其保护材料的室内室外试验工作、建筑设备原状调查及其改设方案设计等多方面工作。
  截至 2011 年 12 月,项目组已经建立了教堂的建筑与结构的三维模型,绘制完成建筑平、立、剖面白膜图及建筑的残损现状图,通过现场无损、微损试验,建立结构模型,形成结构稳定性评估结果,完成教堂外墙砖、壁画保护修复设计,建筑前期勘测报告初步编制已完成,维修方案正在制订中。
  (二)石窟及壁画、彩画保护修复
  1. 高句丽墓葬壁画原址保护工程
  高句丽墓葬壁画病害原因复杂,原址保护工程涉及壁画调查、针对不同壁画病害的修复技术研发、保护工程方案编制、保护工程实施、壁画的预防性 保护等内容,是一项集调查、研究、保护实施为一 体的综合性文物保护项目。
  本项目以我院人员为主体,建立了具有共享机 制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并邀请解放军总装备部工 程研究总院、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北京大学、南 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敦煌研究院等单位的相关 研究人员参与了项目研究。通过前期调查与评估,针对高句丽墓葬壁画存 在的主要问题,本项目于 2011 年编写了《高句丽墓 葬壁画保护前期实验方案》,通过对墓葬内部凝结 水监测与形成机制、微环境控制技术进行研究,取 得了一定成果。随着项目进展,已基本上找到了解 决危害高句丽墓葬壁画保存主要病害的相应方法。
  2. 新疆龟兹壁画保护项目 为响应党中央援助新疆的号召,提高新疆地区
  古代壁画的保护技术水平,依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文物局与我院关于合作开展新疆文物保护工作的《框 架协议书》精神,经与新疆自治区文物局和新疆龟 兹研究院协商,2011 年,我院正式在新疆龟兹研究 院设立“古代壁画保护工程技术研究新疆工作站”,并完成了克孜尔尕哈石窟壁画保存状况、病害调查 与评估;龟兹研究院馆藏彩绘泥塑类文物保存现状 调查;库木吐喇第 34 窟、45 窟、50 窟共计1000平方米壁画的抢救性保护修复工程及库木吐喇石窟已揭取壁画的抢救性保护修复与预防性保护的方案设计等多项重要工作。
  3. 西藏壁画保护项目
  2011 年 5 月,我院受西藏文物局委托,承担了白居寺壁画抢救性保护修复方案的设计工作。
  白居寺壁画主要保存在措钦大殿、吉祥多门塔、 古巴扎仓、仁定扎仓等建筑内,总计约 6300 平方米。 白居寺各建筑体采用土、石、木为主要建筑材料, 各殿建筑因年久失修,局部出现墙体开裂、木构件糟朽、屋面漏雨等状况,对建筑内部的壁画构成严重威胁,壁画损毁状况十分严重。加之风沙、强紫 外线阳光辐射、温度剧烈变化等环境因素的长期影响,使壁画出现支撑体开裂,地仗层空鼓、裂隙、 大面积脱落、酥碱,颜料层龟裂、起甲、脱落,画面烟熏、酥油污染覆盖、贴纸、划痕等诸多病害, 严重威胁着现存壁画的长期保存与展示。其中尤以壁画地仗层空鼓、裂隙、酥碱,颜料层龟裂、起甲、脱落,画面污染病害最为严重。
  为了配合古建筑维修并治理白居寺壁画病害,2011年7 月,我院组织工程技术人员赴西藏江孜县对白居寺各殿壁画进行了全面调查。在对各殿壁画颜料、地仗层分别进行取样分析和参考相关西藏地区壁画保护实施及其研究报告的基础上,设计了白居寺壁画抢救性保护修复方案。
  (三)工程施工广西花山岩画保护工程
  我院自 2005 年起承担花山岩画保护工作,先后开展了三维测绘、基本调查、地质条件勘察、保存状况调查、病害调查与分析、环境监测、加固材料实验室试验及现场试验、病害机理研究、编制设计方案、应急性保护工程实施等工作。项目在花山岩画主要病害机理研究方面取得成果,在修复加固材 料即天然水硬性石灰应用研究等方面有所突破。依 据上述成果编制完成的第一期整体抢救性保护工程设计得到专家的一致认可,并于 2010年11月通过了国家文物局的审批。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及当地政府十分重视花山岩画保护工作,将其列入广西重点文化建设项目 计划,并纳入年度政府业绩考核工作。由于花山岩画为文物本体抢救性修复保护工程,保护工作应当 设计、施工一体化,以确保文物保护工程施工质量和文物安全。广西宁明县文物管理所和广西壮族自 治区文化厅邀请并委托我院承担花山岩画保护工程施工工作。
  2011 年 3-12 月,我院严格按照设计及主管部门的要求实施了花山岩画保护施工工程。2011年12 月25 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组织召开宁明花山岩画第一期抢救性修复保护工程的竣工专家验收会并通过验收。
  (四)世界文化遗产申报文件编制
  1. 大运河遗产保护与管理总体规划
  大运河保护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是国家重大文化工程。针对遗产全线编制总体保护规划,为大运河保护和申遗提供科学指导和决策依据,是大运河保护和申遗省部际会商小组第二次会议确定的工作重点,也被国家文物局列入2010年重点工作计划。2010年,受国家文物局委托,由我院牵头,会同多家科研机构共同承担了《大运河遗产保护与管理总体规划》编制工作。
  《大运河遗产保护与管理总体规划》(以下简称《总 体规划》)基于第一阶段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地市级规划)的成果,明确了大运河遗产的总体构成和“中国 大运河遗产”的构成、对 3211 公里大运河沿线的遗产 进行了全面调研、分析和评估,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并与相关规划有效衔接,提出了大运河遗产保护的 基本原则和管理规定,编制了保护措施、遗产利用与展示、遗产管理、遗产研究、遗产环境保护规划以及近期规划等内容。
  规划对象涉及第一阶段保护规划认定的1154 项大运河遗产,主要规划对象为遴选出的370项在全国层面具有重要价值的大运河遗产,即“中国大运河遗产”。
  规划范围涵盖遗产分布范围及其在文化遗产概念下的背 景环境,规模总计7692平方公里。
  大运河遗产保护与管理总体规划工作,取得了丰硕 的成果。其中包括规划文本和图纸、分段规划图纸和表格、规划说明、基础资料汇编以及GIS 支持系统等。
  规划文本介绍了大运河的遗产认定,对遗产价值和现状进行了评估,在此基础上确定了规划的原则、目标与基本策略;明确了保护区划与管理规定;制定了保护措施,提出了遗产的利用与展示以及管理的方案。同时对与遗产的研究和近期的工作也进行了规划。大运河遗产保护与管理总体规划图纸规划图纸主要包括:区位图、大运河遗产分段示意图、历史沿革图、遗产构成总图及分段图、保护等级现状图、分段图、遗产年代图、保存现状评估图、河道遗存管理现状图、水资源利用现状图、航运功能现状图、遗产展示现状图、考古工作现状图、规划重要点段分布图、保护区划图、展示规划图和近期规划图。
  大运河遗产保护与管理总体规将大运河划分为十个大段,为了更好地对运河遗产进行保护,项目组编制了分省、分段规划,主要包括规划范围图、背景环境图、遗产分布范围图、保护区划图、重要点段保护与展示规划图以及遗产构成与规模统计表和保护区划统计表。
  规划说明对大运河前阶段的规划做了总结,并对规划文本做了详尽的说明。特别是在现状评估方面,从真实性、完整性、干预性措施、风险四个方面按照河道遗存、湖泊 / 水库 / 泉等水体遗存、水工设施遗存、运河附属遗存、运河相关遗产五类对运河遗产认定的点段逐个进行评估。
  2. 中国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文件与管理规划编制受国家文物局委托,我院承担了中国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文件与管理规划编制工作。该项目于2011年8月正式启动,计划于2013 年1月完成。
  目前,该项目已基本完成申遗文本核心章节——列入理由(包括对比分析、列入标准)的基本框架,基本确认了技术路线;对各遗产所在省、市提供的海量基础资料进行了收集、分类、核查;完成了八省、直辖市及荷兰、法国的现场调研;针对列入《预备名单》的大运河河道和遗产点提出了保护与整治。
  3. 哈尼梯田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
  2009 年底,我院承接了云南省红河州哈尼梯田管理局委托的红河哈尼梯田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文本编制的任务。这是我院第一次完整地编制一处遗产的申遗文本,无论在项目组织还是编制技术方面都是很大的挑战。项目组按照《实施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2008 版)的有关要求,为申请将红河哈尼梯田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编制提名文件。
  自2005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修改申报操作指南以来,对申报文本的要求逐步提高,审核更加严格,也使得申报文本的撰写难度前所未有。申报文本的编制,既要严格遵循世界遗产操作指南的要求,又要深入挖掘遗产自身的价值,体现其突出的作为人 类共有的遗产的普遍价值,其中蕴含的工作量十分巨大。
  经过努力,2011 年底项目按时、保质完成,项目成果已报送世界遗产中心,成为我院工作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五)保护规划
  1. 青海省玉树新寨嘉那嘛呢文物保护规划
  2010 年5月14 日,国家文物局在新寨嘉那嘛呢启动玉树震后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我院承接了新寨嘉那嘛呢的抢救性维修方案设计和文物保护规划编制。
  新寨嘉那嘛呢文物保护规划于 2011 年1月13日通过由青海省文物局组织的中期评审;2011 年12月13 日通过国家文物局评审。
  本规划有两个突出特点:
  (1)在保护方面,嘉那嘛呢保护规划重点面对 灾害防御及其周边所处区域的灾后重建的局面,针对于不断扩大的嘛呢石经堆的可持续保护、利用、 管理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和措施。
  (2)本规划做到了与所在城市规划的充分对接。 新寨重建规划编制工作主要是由清华大学规划院详规所承担。在规划编制的过程中,清华规划院详规所新寨重建规划项目组提供了所有阶段性成果中与 嘉那嘛呢相关的资料,并充分听取保护规划提出的各种原则和要求,尽最大可能满足嘉那嘛呢保护规 划提出的各种要求,达到了保护规划和区域规划的成功对接。
  2. 曹操高陵文物保护规划编制
  曹操高陵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西北部约15 公里的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南侧,东汉末年邺城遗址西南。2006 年以来,高陵多次被盗,若干文物流失。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08年中旬开始对其进行考古发掘,清理出2 座墓葬及400 余件遗物,确定了墓葬性质与归属。其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又进行了陵园内外的考古勘探调查。2010 年,曹操高陵被增补为河南省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申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受安阳县文物旅游局委托,我院承担了曹操高 陵文物保护规划编制工作。2011 年,项目组赴现场进行了多次调研,详细调查了墓葬本体及周边环境, 调查范围东至邺城遗址、南至安丰乡南界、北至河北磁县北朝墓群、西至渔洋村西北的漳河古渡口。 调查区域地跨河南、河北两省。项目组与总装备部工程设计研究院等单位合作,完成了高陵文物本体 区域地质勘探及墓葬三维激光精确扫描,并于年底完成了《曹操高陵文物保护规划》编制工作。
  (六)科学研究
  石窟岩体结构稳定性评价系统研究 本课题以云冈石窟为例,以云冈石窟岩体稳定问题为对象,开展石窟岩体结构稳定性评价系统研究。 课题的研究工作总体分为三个部分:第一,调查、勘察及监测工作;第二,云冈石窟岩石组分、结构、力学性能、水理性质、热力性质、环境影响性能等系统 的试验研究工作;第三,在此基础上,研究石窟岩体 存在的稳定性问题,从稳定性影响因素研究入手,初步提出稳定性评价系统。
  至2011 年底,课题已完成研究工作量的80%。下 一步将在采集监测数据、分析耦合试验研究成果基础上,完成研究报告的编写。三、其他工作
  (一)建筑及遗址保护与展示
  1. 福建省永定县高北土楼群五云楼维修方案设计 五云楼位于福建省永定县高头乡高北村的高北土 楼群最东侧,其结构采用夯土及木结构的混合做法。 外墙为夯土砌筑,有明显收分;内部为木构架结构; 隔墙多为单层土坯砌筑,部分为木隔断;屋面为木构架。 外墙材料采用当地搀杂砾石的黏土,分层、分段夯筑 而成,夯实后的土层厚度大部分为 400mm 左右。走廊、 楼梯、各层楼面以及全部屋架均为木结构做法。整座 建筑无石料砌筑的基础。它不仅见证了高北土楼群的 发展,而且充分反映了当时客家人在土楼设计和施工 中的聪明才智,同时还展现了建造的科学性。此次保 护设计工作,是在 2009 年对五云楼采取的临时性抢险
  加固保护措施的基础上,通过分别对五云楼建筑部分做 进一步全面的勘察,以及对其维护结构的内倾,木构架 残坏变形,所测到的大量数据进行分析后,制订的维修、 保护方案。  
  2. 大运河遗产南旺枢纽本体保护工程施工设计(十 里闸、柳林闸、寺前堡闸)
  明代重开会通河之初,以济宁分水为主,以南旺 分水为辅,京杭大运河时常因南旺缺水而断航。明成 化十七年(1481年),杨恭修建南旺上下闸,即十里闸、 柳林闸等,实现控制性分水,京杭大运河南旺段才得以畅通。
  十里闸、柳林闸和寺前堡闸均被改造为桥梁功能, 十里闸和柳林闸改筑为石桥,寺前堡闸改筑为双孔红砖 桥。三闸闸底形制基本完整,整体结构基本稳定,存在 的主要问题有现代闸改桥造成的结构改变、部分闸体 残损破坏、后期民房压占、河道堆积掩埋、垃圾及污 水污染;闸的安全稳定存在隐患,闸的价值得不到展示, 闸、古运河河道景观遭到严重破坏等。
  项目组根据三座闸的现存情况制订了相应的维修方案,主要包括:拆除占压闸体的构筑物和植物、清理闸体、归安散落构件、通过对闸底的考古发掘确定 闸体形制、按清式做法复原闸体。
  3. 大足石刻宝顶山小佛湾圣寿本尊殿抢险维修小佛湾位于重庆大足县东北角15 公里的宝顶山,西临圣寿寺,西北距离大佛湾二百余米,海拔高505米。是由大足名僧赵智风于南宋淳熙至淳祐年间主持建造。现存小佛湾总体布局未变,座南面北,由石佛龛、石窟、 圣寿本尊殿、香炉亭、七佛壁、祖师法身经目塔、门厅组成。南北宽 74 米,东西宽约25 米左右,总占地面积为1220 余平方米。项目组根据建筑保存现状制订相应 的维修保护方案,即对现有建筑进行挑顶半落架维修。 在后檐增加一排柱子,改造局部梁架,使现有后檐柱 不直接立在南墙上,避免后檐柱对南墙石佛壁的破坏。
  4. 安徽省寿县古城墙西门城台、瓮城复原工程 寿县古城墙是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 建于宋,城池保留着相对完整的宋代棋盘式城市格局, 城墙完整,局部留有自宋以降的墙体遗存。城开四门,其中西门迫于现代交通需求,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改建为钢混城门,其余各门保留古城门形制,尤其东、北二 门为明清遗存。鉴于目前现状,为求再现寿县古城完整形制,按照古城墙保护规划,寿县文物局委托我院 进行西门复建工程设计。此项目设计方案已于2011年4月提交国家文物局审批。
  5. 大运河遗产南旺枢纽总体规划、展示设计、本体保护 南旺地处京杭大运河沿线最高点,素有“水脊”之称。该枢纽以漕运为中心,因势造物,相继兴建的疏 河济运、挖泉集流、蓄水济运、泄涨保运、防河保运及 增闸节流等一系列结构缜密的配套工程,成功解决“水 脊”难题,有效保证了大运河连续 500 余年畅通无阻。 该工程在规划、水工、建筑和管理等方面代表了17 世纪世界工业革命前土木工程和水利水运工程的最高成 就。随着漕运的结束及建国后梁济运河的开通,南旺枢纽逐渐废弃,现多为遗址或改作其它功能,现遗存主要有河道遗存、水柜遗迹、部分水工设施遗存及祭祀建筑遗存。
  我院分别编制了南旺枢纽保护初步方案和项目计划书,并通过了国家文物局的审批。
  (二)石窟及壁画保护修复
  河南省武陟县嘉应观古代彩画保护修复前期研究项目 2011 年,我院应河南省古代建筑研究所的委托,开展了河南省武陟县嘉应观古代彩画保护修复方案设计的前期勘察、使用材料分析检测及保护实验。 嘉应观,又称黄河龙王庙,建于清雍正元年。
  2001 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 位。嘉应观中院建筑为河南省文物建筑中比较纯正 的清官式建筑群,现存山门、严殿、中大殿、东龙 王殿和西龙王殿的内檐彩画纹样与清代旋子方心彩 画接近,保存的旧彩画面积约为 1510 平方米,其中 最有特色的是中大殿 65 幅圆形天花彩画,突破了清 官式以间为单位的图案排列方法,而是每间都以龙、 凤两种图案组合排列的方式分布,姿态各异,色泽 绚丽,是带有典型清早期艺术风格的彩画作品。
  为编制保护方案,项目组首先针对旧彩画的病 害状况、程度进行了详细勘察,对旧彩画使用材料、工艺进行了分析检测和保护材料筛选实验。通过对旧彩画颜料样品的分析,发现蓝色颜料使用了群青, 绿色颜料使用了巴黎绿和氯铜矿。群青、巴黎绿这两种十九世纪初才生产的人工颜料被大量使用说明 嘉应观五座古建筑的内檐彩画并非雍正年间原作, 应是绘制于清晚期以后。旧彩画使用颜料的分析结 果来佐证传统图案断代的方法,体现了古代彩画保 护研究的新发展。通过对地仗使用材料的分析,五座古建筑的内檐彩画除中大殿走马板使用了一布(麻 布)五灰地仗工艺外,其他构件都使用了单皮灰地仗工艺。
  在保护材料筛选实验中,针对不同病害、不同 工艺彩画进行了多种修复材料的筛选和实验,通过 实验效果的评估,最后筛选出使用一定比例的桃胶 水溶液加固彩画颜料层,使用传统彩画粘结材料油满加固彩画地仗。
  (三)3G 技术的应用
  1. 边疆与新技术考古 --- 遗址遥感动态监测与 保护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工作
  大遗址卫星遥感技术动态监测,是在遗址特征 分析的基础上,选取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通过 卫星影像校核、比对和数据提取,辅以遗址现场勘 察,对重点保护区、建设控制地带范围内土地利用、 建筑物新建、重建、改造等变化情况进行及时、直接、客观的监测。检查遗址保护总体规划的执行情况,为国家文物局宏观决策、违章检查执法提供准确、直观的资料。
  2011 年,项目组共监测15 处大遗址包括:牛 河梁遗址、殷墟遗址、金沙遗址、阳陵、汉长安城 遗址、北庭故城、三星堆遗址、大明宫遗址、隋唐 洛阳城遗址、秦始皇陵、郑州商城遗址、圆明园遗址、 国内城、丸都山城、洞沟古墓群,项目组完成了15 处遗址点的室内目视解译和野外踏查工作,并通过两期卫星影像比对,标绘出变化影像图斑,统计变 化数据,分析变化成因,通过比对寻找并发现不同 时期发生的变化,编写大遗址遥感动态监测总报告 和分报告,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建设大遗址保护管理系统。
  2. 千手观音三维信息留取与虚拟修复效果展示
  该项目为“大足石刻千手观音抢救性保护工程”子项。在千手观音造像的保护修复过程中,其珍贵的文物信息留存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前期预研究表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是目前进行千手观音三维测绘的最佳手段,在千手观音的保护修复过程中实施三维扫描具有重要意义。2011 年项目主要完成工作包括:精细三维数据外业采集、部分三维建模、部分虚拟修复(与修复人员沟通)以及 CCTV 专题摄制配合等相关工作。
  (四)保护规划
  西藏琼结藏王墓文物保护规划 西藏琼结藏王墓位于西藏山南地区琼结县境内,海拔高度 3819 米。为 1961 年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藏王墓是西藏境内现存规模最大、墓葬等级最高、 保存相对完整的墓葬群。现存的 23 座陵墓涉及到第28代赞普至第 42 代赞普,历史序列、整体格局与遗存信息 真实完整。藏王墓建造于公元 6 ~ 10 世纪 300 余年间的 吐蕃王朝形成、发展的重要时期,直接反映了这一时期 的政治、经济、宗教、民俗状况、生产力、建筑技术与 艺术等方面的发展水平。藏王墓是研究吐蕃先民在陵墓 选址、规划布局、建筑工艺等方面的第一手材料;也是 弘扬民族文化、教育民众认知民族历史的重要基地。
  藏王墓保护规划主要针对 23 座墓葬,2 座石碑、2尊石狮和 1 处建筑(颂赞拉康)而编制。范围涉及藏王 墓依托的穆日山、扎马杰和东噶沟,以及其环境的重要 组成部分青瓦达孜山,规划面积 3476 公顷,其中保护范围899 公顷。
  经现状评估,藏王墓遭受的破坏主要是:水蚀、风蚀、山体滑坡、盗掘、农田侵蚀、灌溉水渠等。因此,采取的相应保护措施包括夯土保护工程、局部修复工程、边坡防护、建筑维修工程、修建保护性建筑、石质文物保护、排水工程、灌溉渠改道、加强技防措施等本体保护措施,以及村落搬迁、管线治理等环境整治工程,对藏王墓本体及其环境进行有效的保护,同时对考古工作计划提出要求。《藏王墓保护规划》于 2011 年 5 月编制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