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合作文物保护修复培训项目


  2011-03-21
        我国于1985年加入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公约中第5 条规定,缔约国有责任 “促进建立或发展有关保护、保存和展出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国家或地区培训中心,并鼓励这方面的科学研究”。中意合作文物保护修复培训项目的目标是立足于区域性专业培训机构的建立,促进专业人员培训及技术推广的网络化结构的形成,并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借鉴国际文物保护修复方法和经验并应用于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实践。
  2002年2月中意两国政府在北京签署了《支持和加强中国文物研究所修复培训中心》的项目谅解备忘议定书,正式启动“支持北京中国文物研究所中国文物保护修复培训”项目。项目通过招标选定意大利非洲和东方研究院担任意方执行机构,中国文物研究所为中方项目执行单位。该项目是迄今为止,我国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开展的涉及专业领域较广,培训人员最多、覆盖地域最广、时间跨度最长的文物保护修复培训国际合作项目。通过7年两期的实施,项目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1)在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建立了一个符合专业标准的文物保护修复培训中心。具备在陶瓷、金属、石质、纺织品、纸张、壁画、材料试验等7个专业修复实验室,针对无机质和有机质文物等多个材质方向提供专业技术培训。中心成立以来已为来自全国各级博物馆、考古所、文物保护中心的530余名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了培训。

        2)连续开展的两期中意合作项目,为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的140位文物保护修复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系统培训。培训班以不同文物材质类型,开展了金属陶瓷器、石质、建筑表面材料保护、考古发掘现场(以上为一期项目培训)。纸质文物、传世与考古发掘纺织品、壁画、历史遗址规划(以上为二期项目培训方向)等专题培训。
  培训按照史学与制作技术课程、艺术史课程、材料学基础课程、现代检测分析技术、保护修复技术、操作实践等组织开展。
  3)完成了一批文物,包括世界遗产在内的保护修复实践。如:洛阳龙门石窟521号、522号洞窟,山陕会馆戏楼、山门、照壁保护修复,隋唐洛阳城南市遗址现场发掘文物的保护修复,120余件传世、考古出土纺织品及纸质文物的保护修复,河北湾漳壁画墓出土的10平米壁画保护修复以及承德避暑山庄及外八庙地区保护规划及文物风险图等;

        4)完成了一百余篇涉及文物保护修复理念、技术、方法、材料、传统技术与现代科技结合等不同方向的毕业论文;在专业领域翻译和出版了一批国内外著作和论文集。包括翻译了Cesare Brandi《文物修复理论》中文版并出版,编辑出版了《中意合作文物保护修复论文集》(四卷本),《天衣有缝-纺织品保护修复论文集》,《文化遗产保护在中国》,《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庙宇文物保护总体规划的初步研究》等。

         5)与意大利中央修复研究所、非洲和东方研究院等知名科研院所、高校形成了紧密的教学合作关系;在开展培训的同时,注重成熟技术的引入,将新技术应用与培训相结合,举办了“激光技术在文物保护修复中的应用”、“ 科学与修复,物理-化学应用于文物保护和修复”等专项技术培训班,起到了良好的实践效果。

供稿人:张可、高雅
核稿人:柴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