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千手观音造像抢救性保护修复工程


  2011-03-21
        千手观音造像位于重庆市大足石刻宝顶山大佛湾的南崖,编号第8号,雕凿于南宋时期,距今已有800余年的历史,是宝顶山大佛湾摩崖造像的重要组成部分。千手观音造像龛高7.7m,宽12.5m,占崖立面面积97m2。千手观音造像表层装饰分为贴金和彩绘2种类型,整体结构保存基本完整,但历时800余年后,千手观音造像的风化病害严重:60.0%的金箔已经褪色,金箔开裂、起翘、剥落现象比较严重;基底砂岩风化严重,大多数彩绘法器已残缺不全,残留部分呈粉末状,手触即掉。64%的手指发生了开裂掉块。

        为使千手观音造像得到更好的保护,国家文物局将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抢救性保护工程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工程。为贯彻落实国家文物局文物保函[2008]879号《关于大足石刻千手观音保护项目的意见》精神,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作为保护工程的牵头单位,为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邀请了敦煌研究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中国地质大学、清华大学、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等一批国内科研实力强、人员素质高、技术手段先进的单位共同攻关,投入了大量人力和技术资源;国家文物局为保证项目顺利实施先后划拨了700万元作为项目经费,我院承担的工作经费为540万元。
  自2008年6月开始,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技术人员对千手观音保存现状进行了系统勘察:采用网格布方是方式,对千手、法器逐个进行手工与电脑制图,统计,系统的了解了基岩、金箔、彩绘的病害状况;随后组织水文、地质、环境、化学、物理等多学科工作团队,商讨工作方案,细化研究内容,分解了12个方向开展相关研究工作:
  1、前期调研与修复试验总结,中期修复试验技术方案制定;
  2、千手观音雕刻部位稳定性测试评估;
  3、环境监测;
  4、凝结水监测与分析;
  5、千手观音雕像岩石、金箔、彩绘风化病害破坏机理研究;
  6、合成材料中期试验方案编制及小面积本体修复试验;
  7、风化砂岩加固材料、金箔粘接材料老化试验及室内评价;
  8、传统材料中期试验方案编制及本体局部修复试验与室内老化试验;
  9、三维信息留取及虚拟修复;
  10、风化砂岩渗透加固试验;
  11、修复试验效果跟踪监测;
  12、千手观音抢救性保护修复工程设计方案;

        截止2010年12月,各项目单位在现场及实验室开展的修复与研究累计超过80余人月,共完成了1350页,约50万字的各种类型的研究和实验报告;通过各单位研究和实验工作的开展,对千手观音本体面临的地质、环境、材料、工艺等有了深入的认识,进一步强化了保护修复处理的针对性,在保护修复中应用的方法、技术、材料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2010年底开展的2平米小面积修复试验已取得良好的效果。2011年1月21日,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抢救性保护工程中期修复试验通过专家验收,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对中期修复试验成果给与积极评价,并对做好下一步工作做了重要指示。

        大足千手观音造像集雕刻、贴金、彩绘等多种工艺手段于一身,面临的地质、水文、大气等影响因素复杂,是一项集保护修复与研究于一体的复杂工程,该项目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在国内文物保护工程中罕见。在各级管理机构和项目工作组的努力下,千手观音抢救性保护工程阶段性目标实现。  

供稿人:张可、高雅
核稿人:柴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