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半洋礁一号”沉船水下考古调查工作结束


  2011-02-16

         漳州“半洋礁一号”沉船位于福建省龙海市隆教畲族乡东南半洋暗礁海域,水深19至22米。调查项目由我院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福建博物院考古研究所联合组建水下考古队承担。调查工作于2010年9月25日开始,至11月10日结束,历时45天。队员以福建省水下考古专业人员为主,并根据工作需要借调了国家博物馆以及广东省、海南省、宁波市、青岛市等地方文物部门的水下考古人员参与。
  调查期间时值秋季,受东北季风影响,海面风浪较大,水下能见度变差,工作难度及风险增加。为安全考虑,在出海调查之前,考古队进行了分组分工,明确了每位队员的任务和职责,并依据海况制定了潜水计划表、水下考古工作安全守则、突发事件工作预案等规章制度,强化安全管理,避免工作出现安全事故。


  调查区域主要集中在沉船的南北两端及舱体中部,已涵括了沉船的最主要的部位。从目前的情况推测“半洋礁一号”埋藏并不算深,保存一般,仅存一侧的船体,按龙骨、桅座的尺寸看,沉船体量不大。调查工作方式以手工清淤为主,在一些埋藏较深,泥沙堆积较厚的区域采用高压水枪清除的方法。为防止泥沙回淤,工作人员沿揭露的船体外侧打下铁钎标明位置,以绳子相连。如有遗物,根据铁钎位置,记住相对坐标,随后提取。在能见度稍好的时候,进行水下摄影、摄像和测绘工作。在调查结束后,沉船原址已用泥沙回填保护。
  从调查情况看,沉船船体部件有船舷板、部分船底板、船桅座、龙骨等。船体方向330度,残长约9.2米、宽约2.5米。西北埋藏较浅,距海床表面约0.05—0.1米,东南部埋藏较深,约0.30—0.70米。船底板主要见于在船体的西北部,存7—8块,整宽约2米左右。桅座一个,长约1米多,高0.4、宽0.3米左右,上面有二个长方形桅夹板孔,长约0.12米、宽约0.08米左右,从其位置来看,应为主桅座。龙骨露出西北端和东南端,长约9米、宽0.25米左右。


        此次调查所获遗物不多,未发现成堆的船货,品种相对单一,种类较少。遗物主要是黑釉盏、少量印花青白瓷碗片、陶盆、陶壶等,较特别的遗物有石质碗片、铜刀镡(格)、锡碗、漆木片等。


  工作期间,国家文物局文保司关强司长在我院及福建当地各级文物部门相关负责人的陪同下到工地视察,肯定了此次调查的成绩,并强调要加强工地安全。另外,我院承担的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安全监控试点项目先期在漳州开展调研工作,“半洋礁一号”工地也予以了积极配合。


        现“半洋礁一号”沉船遗址水下考古调查工作田野阶段已顺利结束,按工作安排,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正联合福建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开展调查资料的后续整理,撰写沉船调查完工报告、工地简报等材料,并准备相关汇报工作。

供稿人:范伊然、丁见祥,核稿人:柴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