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藏珍贵古籍及文物资料的抢救保护”项目


  2011-02-16

1、项目目标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作为国家级文化遗产保护科研院所,收藏有大量珍贵古籍善本与文物资料。其前身可追溯至1935年成立的北平旧都文物整理委员会,迄今已积累起2.3万多部古籍善本、1千多件古书画碑帖、3万多件文物原石拓本、21万张老照片、1.7万张古建图纸及大量的工程档案资料。但因目前这些宝贵文化遗产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残破、污损、老化酥脆、装订开裂或裂散,以及水洇霉变、虫蛀、鼠啮损坏等现象,急需得到抢救保护。

同时,也亟须对院藏品进行家底普查、整理、数字化和书目图目的资料汇编,为更好、更有针对性地进一步保护夯实基础。

基于“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以及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的通知精神(国办发【2007】6号),在院领导支持下,2008年7月图书馆申报的2009-2011年“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藏珍贵古籍与文物资料的抢救性保护”(总额450万元),得到财政部立项。

该项目的主要工作目标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院藏2万多部/套件(18万册/件)古籍善本、古书画、碑帖,2万多张古建筑图纸等藏品进行整理、建账和详细编目,以及编目记录信息的数据库系统管理。这既是摸清家底,为国有资产建档立账,又着眼于日后的检索利用。

二、在整理过程中对藏品本体进行必要的保护性外加封护,并编号排架保存,以利日后提供便捷的查阅服务。

三、对一些珍贵藏品如敦煌等西域文献遗书、名家书法墨迹、善本碑帖等进行专题研究,以提升对这些珍贵遗产的历史、艺术等方面价值认知。

四、采取清洁除尘、杀虫灭菌、修复等措施,对部分霉菌等污染或残损严重的古籍、图纸,进行保护处理。

五、配置袋子、函套、柜子等外包等装置,在有限的库房环境下,尽量改善其存放条件。

六、在编目整理及专题研究的基础上,编纂出版院藏品的系列书目、图目等著作。

七、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培养相关方面的专业人员。

2、项目成果

该项目于2009年初启动,在院内外相关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经过紧张的工作,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有:

一、基础整理编目

1.完成2005年入藏古书画、碑帖和善本古籍在内珍贵文物计807套/件(1527件)的拆箱整理、初步鉴定、编目记录、分类、排架等基础工作,这项工作费工耗时,又需要从事者具有极其认真负责的态度和一定的专业知识水准。

2.完成我院旧藏善本库1200多部古籍的甄别、鉴定、详细编目整理等基础工作。

3.完成院藏230多件敦煌、吐鲁番等文献遗书的清查、建账、鉴定、编目等基础工作。

4.完成院藏2500多部民国时期以珂罗版印制的古书画刊本的编目整理工作。

5.完成古建图纸、工程档案等近2万张/件的清洁除尘、核对、建账、信息记录,并外加棉纸、袋子等包装和入柜保存等基础整理工作。这批图纸包括了营造学社、北京文整会、古代建筑修整所等时期重要的古建测绘、维修图纸,建筑彩画样式图等。

二、专题研究和编纂

1.进行院藏敦煌、吐鲁番写经等西域文献遗书(包括汉、西夏、回鹘文)残片内容的定名、真伪鉴定、断代、校释、拼缀等专题整理研究工作。其总体整体情况为:院藏5-14世纪西域文献残片有235件(192个文本)。从语种来看:汉文223件,回鹘文8件,西夏文4件。从制作方式来看,除6件汉文、3件回鹘文(2个文本)、1件西夏文为宋元印本外,余皆写本。从内容来来:佛教文献208件(167个文本),道教文献2件,世俗文书18件(16个文本),文献类别待考的7件。从制作时代来看:5世纪东晋写本6件,5-6世纪南北朝写本81件(70个文本),7-9世纪唐代写本110件(80个文本),8-9吐蕃统治时期写本6件,9-10世纪归义军时期写本13件,10-14世纪民族文字写/印本12件(10个文本),宋元时期印本7件。

在院藏西域文献遗存中,具有较高佛学历史文献价值、书法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的精品,如5世纪东晋由帛氏作注的写本《道行般若经》、6世纪南北朝由高僧昙鸾所书的《大般涅槃经疏》、南朝梁大通二年(528年)的《大方等大集经》、开盛唐写经之风韵的唐显庆二年(657年)写本《妙法莲华经卷第七》、显庆五年(660年)写本《妙法莲华经卷第三》、能代表唐高宗时宫廷写经风尚的《武则天制<妙法莲华经>序》,以及以泥金书于磁青纸上的西夏文写经、约为10-11世纪的回鹘文历史文献《十姓回鹘王及其疆域记录》

在整理及研究基础上,编纂了图文并举的《中国文化研究研究院藏西域文献遗珍》,中华书局2011年3月出版。

2.完成对院藏书法墨迹的释文、款识、钤印等信息的辨识著录,并在鉴定考辨基础上遴选名家书法墨迹,进行《院藏墨迹精粹》的编纂。

三、数据库管理和数字化保存

1.建立了古籍书目信息的数据库管理系统。

2.完成部分珍贵碑帖、古书画、西域文献遗书、珍贵善本书影、古建图纸等数字化保存。

四、藏品本体保护

在整理过程中对藏品进行必要的简单清洁除尘,此外,还委托科技人员采取杀虫灭菌、修复等措施对部分霉菌等污染或残损严重的古籍、图纸,进行保护处理抢救性保护。

五、保存环境

对藏品采取各种外护措施,并配置30多组特制专柜珍藏善本、古书画、碑帖、图纸等, 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保存小环境,起到了隔尘、避紫外线、防虫等效果。

六、系列书目、著作等出版

在基础整理、专题研究和编纂基础上,由中华书局出版有关院藏品的系列书目、图籍,如已出版的《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藏地方志书目》、《院藏西域文献遗珍》,待出版的《院藏善本书目》、《院藏民国时期古书画刊本书目》、《院藏墨迹精粹》等。

七、四部院藏古籍入选第三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在2009年度整理研究工作的基础上,2010年2-3月,我们按照文化部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申报的要求,对院藏碑帖类一级藏品进行了遴选和审定,编制申报文本,上报了5部碑帖参评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其中有4部(7种)入选第三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它们分别是:南宋拓王羲之和欧阳询等书《晋唐小楷四种》,南宋拓王羲之书《十七帖》,明拓《史晨前后碑》,明拓《礼器碑》。这也是继2008年我院两部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以来,我院藏品第二次入选。

八、提升科研人员业务水平

项目实际工作的磨练,有助于提升相关科研人员的业务水平。

九、完成项目的政府采购,前两年度项目预算执行率100%

  在院政采小组的指导和帮助下,完成了项目的政府采购,包括专业扫描设备、善本古籍楠木函匣等装具的购置。2009-2101年度项目预算执行率为100%。
  
  院藏珍贵古籍及文物资料抢救保护项目的开展,有益于对院藏珍贵文化遗产资源的永续保存,有益于对遗产价值的认知和提升,有益于服务科研、服务公众能力的提高。

  附录:项目相关图片

 

  

   

  

  

  

    

  

 供稿人:赫俊红、核稿人:柴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