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交流与合作

自2006年以来,社会对文化旅游、文物鉴赏需求不断增加,人们共享文化遗产保护成果的意愿更为强烈。在此背景下,国家对文化遗产领域的投入持续增加,我院随之承接一批急难险重的文物保护任务。在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下,我院国际合作与交流日趋频繁,合作交流的意向、形式、成果较为丰富,我院积极吸收国外文化遗产领域理念和资源,同时也向国际同行展现我院的发展成就。多年来,我院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有以下特点:

一是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广度与形式不断优化,国际合作空间不断拓展。2006年以来,我院先后与意大利、德国、法国、美国、英国、瑞士、奥地利、日本、韩国、柬埔寨、蒙古、乌克兰、加拿大、以色列、西班牙、捷克、荷兰、泰国、马耳他、马里、塞舌尔、塞浦路斯等国的相关机构开展了广泛的合作与交流。2006年-2014年我院共接待境外来访近百人次,出访280人次。尤其是2010年以来,在国家文物局的指导和支持下,我院坚持应用性科研导向,以国际学术会议和文化交流成果展为平台,不断拓展国际合作交流形式,先后与国际相关机构举办了“往昔世界——虚拟重生”国际学术研讨会、“中意文化遗产保护的共同使命与经验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系列国际会议,以及“高棉的微笑——柬埔寨吴哥文物与艺术展”等重要展览。这有力地促进了我院与国际间的权威性、高互动性的学术交流,增强了我院在国际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话语权。

二是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深度不断优化,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我院与一批国外文化遗产领域具有影响力的科研机构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按照合作协议框架约定,我院通过联合科研、引进国外专家等优质智力资源、派员赴国外开展从事科研与学术交流等方式,吸收国外相对先进的保护理念和成熟技术,并将合作研究成果应用于重大文物保护项目,为我院培养了一批具备专业知识、国内实践经验以及国际学术视野的业务精英。我院以文物保护为起点,不断推进文物修复、展示利用、前沿科技手段应用等理念、方法、技术等方面的持续稳定合作,不断巩固与深化了合作与交流成果,有力地促进了我院科研业务能力和水平的提升。同时我院积极主动服务国家外交大局,承担中国政府援助柬埔寨吴哥古迹保护修复工程、援助乌兹别克斯坦花剌子模州历史文化遗迹修复项目、援助蒙古国抢救科伦巴尔古塔保护工程等援外工程,充分发挥我院专业综合与国际视野优势,努力为实现国家的外交战略部署贡献力量。 

三是国际合作与交流的组织管理与统筹机制不断完善。2009年制订实施了《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外事管理办法(试行)》,根据近年来国家新的外事管理要求和我院实践,2012年重新修订该办法,逐步完善了我院国际合作与交流管理机制。2011年10月,我院取得了国家外国专家局核发的《聘请外国专家单位资格认可证书》,为有效保障我院外国专家工作的规范有序开展,应对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和风险防范工作,我院先后制订实施了《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外国专家管理办法》、《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外国专家安全管理制度》、《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外国专家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外国专家突发事件实施细则》等,并将外国文教专家管理机构设在院办公室(人事处、党委办公室),负责各项管理服务和安全防范工作。

 根据国家文物局相关要求,我院严格执行精简、高效、必要的原则,围绕我院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重点工作制定年度外事计划,合理利用我院国际合作与交流资源,优先保障承担重大项目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国际交流机会,并定期举办外事经验交流会议,分享学习交流成果与感受。同时较好地落实外事要求与安全教育,进一步增强全院职工外事自律和责任意识。

上述国际合作成果得到国际文化遗产领域的广泛认可,今后我院将更为充分地利用国际交流载体,更加系统规划我院的外事工作,进一步提升我院在文化遗产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一) 援外工程

从2006年至2014年我院共承担了中国政府援助柬埔寨、乌兹别克斯坦、蒙古国三项援外工程。

1、中国政府援助柬埔寨吴哥古迹保护修复工程

吴哥古迹体现着人类的非凡创造力和聪明智慧,是高棉人民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是世界文明宝库中的璀璨明珠。1997年,国家文物局选定吴哥的“周萨神庙”(Chau Say Tevoda)作为修复对象,1998年,国家文物局正式指派中国文物研究所(现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前身)承担周萨神庙的保护修复工作,并正式组建了“中国政府援助柬埔寨吴哥古迹保护工作队”(Chinese Government Team for Safeguarding Angkor,简称CSA)。2008年12月5日,周萨神庙保护工程竣工典礼在周萨神庙北门外广场举行,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出席并讲话。

2006年4月,在温家宝总理访问柬埔寨期间,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与APSARA局局长班那烈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物局与柬埔寨王国吴哥文物局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物局与柬埔寨王国吴哥文物局关于保护吴哥古迹二期项目的协议》,正式确认茶胶寺将作为援柬二期吴哥古迹保护项目。

2010年11月27日,在柬埔寨王国政府宋安副首相和中国文化部蔡武部长的共同主持下,成功举办了援柬二期茶胶寺保护工程的开工典礼。这标志着茶胶寺保护与修复工程经过多年的前期勘察与设计阶段后,工程实施阶段正式启动。根据维修施工内容及施工组织工作计划,茶胶寺保护修复工程共包括建筑本体保护修复工作(24处)、环境整治、场地排水、须弥台石刻保护、考古研究、辅助设施建设等六项主要工作内容,共8年、分三个阶段实施。2014年10月,国家文物局和商务部国际经济合作事务局组织专家对茶胶寺进行中期质量检查,茶胶寺第一、二阶段共12处维修项目验收合格。目前,正在紧张有序地推进茶胶寺第三阶段的维修施工工作。

2009年12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到援柬工地现场慰问维修人员。2012年4月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到援柬工地现场慰问维修人员。2012年6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贺国强视察援柬工地现场。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中国援柬吴哥保护工程的关怀,给全体工程人员以极大的鼓舞。

2、援助乌兹别克斯坦花剌子模州历史文化遗迹修复项目

为进一步加强与乌兹别克斯坦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根据乌政府向我国政府提出的文物保护合作援助意向,商务部、国家文物局委派我院组派工作组赴乌进行希瓦古城保护项目的前期调研工作,对项目的必要性、技术适用性、合理性和建设可行性等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编制完成《中国政府援助乌兹别克斯坦花剌子模州历史文化遗迹修复项目可行性考察报告》和《中国政府援助乌兹别克斯坦花剌子模州历史文化遗迹修复项目立项建议书》。现立项建议书已得到商务部对外援助司批准。

3、国家文物局援助蒙古国抢救科伦巴尔古塔保护工程

根据国家文物局关于对外进行文物保护合作交流的总体精神以及我院与蒙古国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签署的合作谅解备忘录协议内容,我院开展国家文物局援助蒙古国科伦巴尔古塔抢险维修工程。项目组已完成工程总体勘察和结构勘察,并进行砖塔现状勘察、记录,三维激光扫描以及建筑砌筑用砖的烧制可行性调查。塔体结构损坏调查等现场勘察工作为结构加固方案提供依据。通过三维激光扫描,采集辽代砖塔的点云数据,获取塔的三维结构、病害信息、梁柱结构等后期维修所需信息。完成青砖烧制土取样、确定窑址工作,并对蒙方人员进行技术培训。

 

(二)国际合作项目与国际机构战略合作协议

1、中美承德殊像寺古建筑油饰彩画保护研究合作项目

作为《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试点项目,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我院与美国盖蒂保护研究所、承德市文物局、河北省文物局组建跨专业团队,开展殊像寺历史建筑物表面油饰彩画的保护治理方法研究。通过殊像寺的整体状况评估,深入了解内外檐彩画保存现状及彩画损坏的原因;经过多次油饰彩画的现场及实验室试验,尤其是油满传统材料特性试验分析,筛选出适宜的保护方法和措施。项目成果于2007年5月通过了承德市文物局和河北省文物局组织召开的专家评估会议。这些方法与成果已应用在我院承担的《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清代彩画壁画保护修复方案设计》、《安远庙、殊像寺彩画保护工程施工》、《河北省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文物保护总体规划》之中。

2、中法铁质文物综合保护技术研究合作项目

2008年,我院联合法国巴黎第十二大学及法国国家科学研究院(CNRS)Pierre Süe实验室“铁质文物综合保护技术研究”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在北京举办了“法国铁基合金文物科技考古25年”“从德里铁柱到亚眠大教堂:铁质文物腐蚀研究的十年”等学术报告,并考察了山西晋祠铁人浦津渡遗址铁牛群天津大沽口炮台河北沧州铁狮子等国内重要室外大型铁质文物,铁质文物病害及防治措施进行联合研讨。此后我院与法国ICMPE学院“金属与陶瓷的显微结构控制”实验室以及法国Pierre Süe实验室“考古原料与发展预测”课题组就铁质文物保护研究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合作与交流。

3、中德合作安岳石窟保护项目

2007年9月,由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四川省文物局共同与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联合启动中德合作安岳石窟保护项目。项目组相继开展了安岳石窟地形测绘、地质勘查、三维测绘、保存情况调研、病害调查、岩石性能指标分析、人文价值研究、测试技术研究、保护材料及技术、工艺研究等调查、试验、研究工作,并在安岳石窟圆觉洞现场开展了石窟风化、岩石风化程度测试和加固保护现场试验,我院5位科研人员前往德国进行为期一个多月的技术培训。2009年12月圆满完成第一期合作项目计划,并取得满意的合作成果。

4.中日韩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学术交流项目

2007年,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与日本奈良文化财研究所、韩国国立文化财研究所达成协议,举办“中日韩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自2009年开始,中日韩三方共举办五次学术交流活动,围绕“建筑遗迹和保存、利用”“村落、街区的调查、保护及利用”等议题展开了丰富学术讨论,取得了丰硕成果。

5、中国瑞士科技合作计划项目

2007年我院与瑞士苏黎世大学无机化学研究所签署两年的合作协议,中国古代颜料及相关文物的科学研究、科技人员交流互访等方面开展合作。为继续与瑞方开展国际合作,2010年底,我院与瑞士苏黎世大学、瑞士联邦工学院合作中国与瑞士政府间“中国瑞士科技合作计划项目”,在瑞士批复立项,项目期限为3年。该项目利用显微、痕量和同位素比值等分析技术,合作开展中国古代人造硅酸铜钡颜料研究,包括使用和制作等问题,提升中国古代人工合成颜料的认知水平,研究成果为现代文物保护修复工程拓展了服务能力,并籍此弘扬中华民族古代发明创造成果,为历史学、考古学、艺术史和文物保护科学服务。6、中国和肯尼亚合作实施拉穆群岛地区考古监理项目

中国和肯尼亚合作实施拉穆群岛地区考古项目是我境外大型合作考古项目之一,2010年受国家文物局和商务部委托,我院承担了为期3年的肯尼亚考古监理任务,这是我国第一次在国外对水下、陆上考古发掘项目的全程监理。经两国3年(2010-2014)努力,已成功完成了陆上考古、水下考古和肯尼亚出土中国古代瓷器调研等既定科研任务,取得了在肯尼亚乃至东非地区重大文物发现,为古代中非文化交流提供了实物证据,对探索研究悬而未决的郑和下西洋登陆东非的历史问题提供了新线索,证明了中国与东非有着比欧洲更古老的贸易联系,并将为中国学者在世界贸易和航海史研究中获得更多话语权,且引起了广泛反响。实践证明,对外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是探究中外友好交往历史、提高“一带一路”建设感召力和向心力的有益尝试。本项目的开展,是中国考古工作者融入世界考古行列的重要实践,为肯尼亚培训了多名考古和文物保护人才,由我院承担的项目监理,为我国考古管理走向规范和制度建设提供了较为典型的国际参考案例。

另外,根据我院多年国际合作交流经验和实际需求,选择了一批具有合作基础与前景、国际研究影响力的机构组织,深化国际合作机制与模式。尤其是2009年以来,我院与德国考古研究院等多个国家文化遗产领域的科研机构签署了10项国际合作协议。

 

(三)学术与展览交流

2011年,我院聘请德国考古研究院欧亚考古所副所长Dr. Mayke Wagner为我院外国文教专家。2011年至今,Dr. Mayke Wagner在我院与德国考古研究院签订的谅解备忘录框架下协助开展和推动中德合作皮革文物保护修复技术培训班、丝毛文物保护修复技术培训班以及我院、新疆文物局及德国考古研究院三方合作的中德合作项目《丝路霓裳——中亚东部公元前十世纪至公元前后的服饰对话》。2014年5月21日至6月27日,德国考古研究院欧亚考古所Dominic Hosner参加由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组织的“小白礁I号”水下考古发掘工作。

2012年根据和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管理学院签署的合作备忘录,luca Zan教授在我院承担的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大遗址保护行动跟踪研究》中开展合作研究,重点是遗址管理研究和国际比较研究。作为国家文物局与韩国文化财厅的交流项目,韩国文化厅学艺研究士李鐘淑2012年8月1日至2014年1月31日,安排在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修。研修内容主要在文物研究所参与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大遗址保护行动跟踪研究》的国际比较研究。 

为开展国际学术间沟通和交流,先后邀请不同国家的学者到我院举办学术讲座,包括来自英国杜伦大学、德国考古研究院、意大利国家研究委员会、葡萄牙Coimbra大学等机构的专家,特别是2012年3月,我们邀请到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理查德·恩斯特教授就其在核磁共振领域和拉曼光谱领域的研究做了精彩的报告。

自2010年到2014年期间我院共主办或承办高质量的国际学术会议8次,举办文化展览2次。其中为配合国家外交大局,进一步增进中柬合作与交流,经国家文物局及柬埔寨王国政府同意,我院联合首都博物馆、北京华协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引进了《高棉的微笑——柬埔寨吴哥文物与艺术展》。2014年12月26日,在国家文物局和北京市人民政府的支持下,展览在北京首都博物馆开幕。该展览成为柬埔寨首次来华举办的文物展览,展览展品全部来自柬埔寨国家博物馆,总计80件/套文物,包括大型石刻及青铜等不同材质和形式的文物,展示公元9-14世纪柬埔寨古代历史与文明鼎盛时期创造的吴哥艺术。这一展览为中国观众带来一次赏心悦目的艺术享受,深化中柬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推动中柬友好关系深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