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做好文化遗产地保护工作
[2012-12-11]

  十八大将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最新部分,是对党的指导思想的丰富与完善。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做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等各个方面。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要求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核心是以人为本,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

  最近,通过参加国家文物局组织的局直属单位领导干部和党小组学习与培训辅导活动,结合国家文物局“关于认真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扎实推进文物事业科学发展”的部署,回顾我院主导或参与的大遗址保护、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现代工业遗产保护和典型村落保护等方面工作,更加深刻体会到科学发展观对我国文物保护事业的巨大指导意义。以此为话题,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从遗产地文化遗产保护来说,在制定保护规划时,首先要考虑规划出发点是否有利于当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否有利于促进当地长远的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国家文物局与部分省市近年来开展的城市遗址公园保护行动和乡村文化景观保护活动,很好地实践了注重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统筹与和谐发展,如西安大明宫遗址保护、洛阳文化片区保护规划以及世界文化遗产西湖风景区建设、云南哈尼梯田保护等。在国家经济建设取得很大进步和人民生活得到很大改善的今天,开展以文化建设为主题的大运河保护、长城沿线文物保护、丝绸之路沿线文物保护等规划并将其分步实施,必将对相关沿线各省的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带来繁荣发展的景象。以大运河为例,游历或参观过杭州、苏州、扬州等地的人们有着深切的感受,我们在保护好文化遗产的同时,让它们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使得古老的文明遗迹为现代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从局部或从长远观点来讲,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已经变成我国大多数历史文化名城和村镇最具分量吸引力,成为长期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绿色能量,如北京、南京、西安、杭州、洛阳、桂林、敦煌、凤凰、西递宏村等地,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带来了持续不断的绿色动力。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业的和谐结合,使得人民大众有了舒心休闲的消费文化遗产资源的机会,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惠及民生与社会进步的持续实现,既体现了发展成果由人民共同享的精神,也是这些地方进入了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另外,在一些民俗村落保护规划设计与实施过程中,规划及实施措施既符合文化遗产长远保护的总体要求,又兼顾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和人民的生活实际需求,很好的处理长久保护与改善民生间的关系。如在维护村落原生态的情形下,切实改善原居住地群众的生活状态,使其更加现代化,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基本出发点。

供稿人:马清林

 

版权所有©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 京ICP备07503025号-1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